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视频插座

复兴东路养狗的多吗吗上海老西门让我再看你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3]人次

老西门地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上海传统民俗文化特色明显、人文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老城厢历史博物馆。

黄浦区508 - 514地块,即老西门西块地区。包括金家坊、马家街、孔家弄、翁家弄、贻庆街等等......这里是隐藏在繁华上海中,一片最原始也最朴实的居民区。

但最近消息放出,靠近老西门的这个地块要拆了。

那块地,北到方浜中路,南到复兴东路。一百年前,这是两条穿过老城厢的主要河流:方浜和肇嘉浜。西面到肇方弄,这个弄堂的名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它当年是一条连接这两条河的小路。东面到松雪街,那里有一座慈修庵。因为在浜北,这次也许还会幸存。

剩余不多的老城厢里,老西门毕竟算是一个迟暮美人了,我们太熟悉了。就是这片充满老上海人回忆的地方,现在即将消逝。那些街弄小巷,那些地摊排档也将逐渐消失...

范范姐试着最后一次走近她,昨天下午跟小伙伴坐8号线去了老西门,从1号口出来,正在重建的层层建筑映入眼帘。

地铁站的6号口,穿过马路,就是肇方弄。走进去,第一眼,就可以看见条条动迁的红色横幅,大小不一的错落在各个弄堂拐角。

五金店、裁缝铺、理发店、杂货店...短短十几米的弄堂,就看到了生活的所有必需。邻里之间路过门口,洗着菜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问候一声:“侬今天吃了伐”。

我想,这才是老上海生活的真实写照吧。充满了烟火气,饱含了人间冷暖,当然,还有我们现在居民楼小区里越来越没滋味儿的邻里之情。

弄堂里有很多这种水果店、蔬菜铺,价格都比超市里要便宜得多。老板说,“就图街坊们一个方便,自己也稍微赚点儿。但现在要搬走了,有些老街坊就不会再来买水果了。”

还有这家大米专卖店。柴米粮油样样俱全,猫粮狗粮猫砂也都有,弄堂里养猫养狗的人家很多,这家老铺子也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这家刘记包子铺,已经在这里经营了20几年了,“来这儿买包子的,都是附近弄堂里住的人,还有一些游客会来老西门玩的,路过也会买几个。”在这家包子店里,还有粽子,还有烤鸭,还有凉拌菜。

夫妻二人共同经营,一个卖包子,一个调凉菜,生活简单而幸福。

走着走着,天就渐渐黑了。天气凉了,天也暗的快了。我们一路走到了梦花街。

在梦花街路口,有这样一家店,不管一年四季的早上总在排着队,这儿是老上海人最爱吃的老字号——大富贵。

大富贵酒楼,听着名字很贵气,但实际价格很实惠。而且味道真的是本帮菜的味道,去吃的一般都是上海人。

现在还是有不少老上海会跑来他家约上几个朋友,去楼上点几道本帮小菜。楼下的小吃部更是生意好得不得了,买包子糕点的窗口,永远是排着队的。

范范姐和小伙伴都很后悔没进去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小馄饨,但我们去了文庙路上的文庙菜饭店,也是相当有名气的了。

点了两份双档菜饭,又点了两块腐乳肉。老板娘热情的招呼着“你们要趁热吃才好吃啊”。陆陆续续不停地有吃客进来,都是点上那么一份双档套餐,就开始动筷子。

吃完饭,我们出了弄堂,去坐了传说中的11路的公交车。“欢迎乘坐11路公交车,下一站,老西门”的播报声那么悦耳,充斥着老上海的味道。

孔家弄的那个老阿姨,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这里摆着摊子,串儿、炒饭、炒面,应有尽有。阿姨从下午五六点就开始摆摊了,一直到凌晨12点。天气冷了,我们有些心疼阿姨。阿姨却说,“马上就要拆迁了,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以后就是高楼大厦了,再也没有孔家弄了。我也不知道还能摆几天摊儿了...”

阿姨一席话,让范范姐有些触动。也许,这就是老上海人对老弄堂的爱吧。

从翁家弄、孔家弄、金家坊、贻庆街、西马街......一直走到热闹的方浜中路上,看到的里弄温情,听到的欢声笑语,范范姐都用照片记录了下来。

老西门的情景可以用照片定格,但这种老上海老弄堂的生活冷暖,却再也回不去了......

来源:上海范

运动休闲期刊

现代经济信息投稿

匠心杂志社

传奇故事版面费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

运动休闲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