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皱叶丁香

淮安漕运镇养猫碾子巷两米窄巷承载酱园盛世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4]人次

文/图 赵琦

碾子巷

二百多年前,一个叫汪永椿的人从安徽歙县洪琴村来到临清,在吱呀吱呀的碾子声中,济美酱园横空出世,汪家大院也成为碾子巷繁荣景象的象征。

二百多年后,汪家大院褪去了昔日的辉煌,但记载着临清辉煌商业史的“济美酱园”,让人们的舌尖历久弥香。

来往漕粮在小巷内蜕变汪家大院

东西走向的碾子巷,长约180余米,宽约2米,东连后关街、兑货桥胡同,西连马市街。碾子巷形成于明代,因碾米作坊而得名。

为什么这里会形成碾米作坊一条街呢?这与碾子巷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碾子巷东邻大运河会通河上的卸货码头,西邻水次兑军仓。水次兑军仓也就是粮仓,现在的武训小学就是当年的粮仓。据清朝乾隆时期《临清州志》记载,“水次仓在中州马市,明洪武间创”,“民运粮220万石于临清仓”。这里所说的“水次”,就是运河边上的码头的意思。而兑军仓的“兑军”是明代漕运方式之一,由官军代运漕粮,百姓付予相应的路费和耗米。也就是说,周围府县将漕粮就近交到临清卫所,然后再由军队将漕粮运至北京。

当年,漕运兴盛之际,江南各县府交粮漕船,多在会通河卸货口码头卸货。在交兑军粮的时候,为了提高粮食等级,他们将运来的稻谷就近晾晒、碾压等加工。由于供需是同比的,所以碾米作坊在此巷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冒出来,很快此巷子就发展成了碾米作坊一条街,后来慢慢地大家就把这条碾米作坊一条街称为“碾子巷”。

“后来,随着水次兑军仓的消失,碾子巷也失去了独特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坝口粮食市、永清街粮食市、河西米市街粮食市三大粮食市的兴起,碾子巷逐渐失去原有职能,碾米作坊也慢慢消失。”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说。

包容让小巷酱香四溢 说起碾子巷不得不提的就是,有江北四大酱园之一的“济美酱园”,其财东汪家宅邸、作坊,就坐落在这条巷子里。

清朝时,每年漕粮北运期间,往来临清的客商就习惯买一些耐放的咸菜,以备路途之需,于是本地十几家商号做起了咸菜生意。

清乾隆五十七年,安徽歙县洪琴村的汪永椿来到临清,他看到临清酱菜业有利可图,便创办了一家“济美酱园”。临清人做生意,和气生财,从不排外。虽然大家同在一条街上竞争,但其他商铺都对这家新店的老板很客气。很快,汪永椿在临清扎下了根。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徽州人精细,不但用料讲究,酱菜口感也好,济美酱园遂声名鹊起。

年逾六旬的张福臻是碾子巷的老住户,住在巷子西首,他站在自家门前,指着东南处的一排院落说:“那一片就是曾经汪家制作酱菜的地方,听说当年酱菜大缸一排排地摆放在作坊里,老远就能闻到酱菜的鲜味。”

当年,汪永椿之所以把酱园选在这里,其原因是这里便于收购粮食,尤其是碾坊的下脚料糠、麸,是酱园需要的廉价原料。

临清商业繁盛,名流贤士南来北往。汪家人制作的酱、醋、红青腐乳、酱咸制品,成了客商返乡馈赠亲朋好友必带的食味。不仅如此,道光年间,济美小菜、豆腐乳还被列为御用贡品,送去了紫禁城。

济美酱园生意好,汪家人的生活也红火起来。繁荣时,酱园作坊及宅邸扩展至后营街、后关街。汪家大院在碾子巷中段,是汪家人居住的宅院,大院坐北朝南,三进三出,占地1600多平方米,是一处徽派建筑。砖墙、木质梁架、方砖铺地,门罩、影壁砖雕朴质华丽,廊坊隔扇,窗棂雕花细腻多姿,处处透露着典雅和华丽,昔年繁华可见一斑。

汪家人的崛起是徽州商人在临清发展的缩影,地处运河咽喉的临清是徽商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鼎盛时期,临清城内有街二十三、市十二、巷二十九、厂七,光是徽州商人开办的当铺就有一百多家,分布在临清城的大小胡同中。这些胡同亦成为学者们研究徽州商人发展历史的生动教材。

小巷藏着深深的眷恋 冬日的深巷人烟稀少,偶尔有一两人走过,也匆忙去了。冰冷的寒气呼啸而来,胡同里的人蜗居在家里,在闭塞的生活空间里思绪飞扬,比如66岁的王庆元。

王庆元是汪家后人的外甥,他小的时候,由于其母亲要照顾年迈的双亲,他从小便随父母住在汪家大院里。记忆深处的往事总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在斑驳的小屋前,王庆元打开了话匣子……

在王庆元的记忆里,胡同里的人最闲情。尤其像昔年汪家这样的大户人家,最爱养花养鸟养猫养狗。踏着青石路蜿蜒而去,走出几步就听见各处的犬吠声忽远忽近,偶尔还有白的、黄的、三花的猫爬上树、上了房。

春暖花开时,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老槐树舒展开筋骨,将许许绿意与片片荫凉散落下来,这时住在汪家大院东面的汪家后人就会从儿女家回来住上半年,或许是因为故土难离,纵使眼前的汪家大院破败残损,但深深的眷恋还在一砖一瓦之间蔓延生长。

1984年,汪家大院安装自来水管的时候,还有54人住在这里,现在只有王庆元自己住在这里。有时他会锁上门去老邻居家串门,或到公园里打太极。“胡同里,最重要的是邻里关系和谐,即便是很多老朋友已经离开了这里,多年以后还是会相互惦念。现在一提起哪个胡同,就会想起胡同里的那个谁,感觉倍儿亲。”王庆元望着向深处延展的碾子巷,似有所思。碾子巷就这样含着脉脉深情,收藏着众人的喜怒哀乐。

临清胡同是一个“时间凝固”的地方,外面的繁华与现代化,似乎与这片古老的区域无关。历史的风浪潮起潮落,如今的临清胡同虽然已经消散了一部分烟火之气,可它依旧保持着处事不惊的品格。碾子巷,这是一个安详到让人不想离开的地方,夜晚这里闪烁着点点灯火,白天又吐纳着这座城市的文明。

石化技术电话

工业A杂志社

商讯杂志官网

炎黄地理邮箱

医药卫生杂志社

电脑校园杂志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