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永公寓养狗多吗乡愁七十七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4]人次
一一后曾村我童年的香格里拉
作者简介:作者宋源8,原名宋相国,男,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退休干部,三级高级法官。中国法学会会员、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人民法院报》驻南阳记者站站长。省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三部《布告上的红对号》、《忠诚》、《爱的思绪》。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级奖励,书法作品曾二十余次获全国书法大赛金奖。《乡愁一一后曾村我童年的香格里拉》为新作。
瓦房
果然不出所料,闷热无风的天气到了入夜时,忽然发起雷霆来,一阵狂风吹过,接着就是乒乒乓乓的大雨下了大半夜。后河防汛形势格外严竣。不但要继续严防死守加固河堤,而且要加快人员转移安置到夏桥寨的速度。
春长老外爷在后河堤上,始终惦念着转移到夏桥寨子上的父老乡亲们的安置情况。他着急地大声喊:“天永!天永!杨天永!”
杨天永是我三姨叔的大名。春长老外爷让我三姨叔回一趟夏桥寨看看情况,如果还有人没转移到夏桥寨里的,要到实地看一看,他们有些什么抗洪措施,措施不得力的,必须转移,确保万无一失。三姨叔是夏桥人,对寨里情况熟悉。
夏桥寨陡增了这么多人和牲畜,把寨子的一条东西大路都塞得几乎没地方下脚,家家户户门前、院子里都是人声鼎沸。虽已是深夜,天上还在下着大雨,但是,人们好象不在乎似的,好象不是来躲避水灾的,而是来走亲戚串自己似的。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种特殊时期,第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至于身上淋雨不算什么。
夏桥村养狗多,有的人家能养两三条狗。平时,如有生人走近寨子,满寨子都是狗的狂吠,那声音里含着威胁和警示。但是这晚,当这么多人涌进塞子里,倒是听不到一声狗的吠音,也许它们也知道人们这是在灾难面前的抵抗与互救互助。
夏桥寨子四周搭满了五花八门的临时窝棚,有人字形的,有平顶形的,还有半坡形的。大大小小一个挨一个。有用竹杆支撑的,有用木棍支撑的,还有的用几根绳子平址在旁边两个棚子中间,绳了上面平铺着高梁箔子和麦秸的。总之,以防止漏水为原则。
临时窝棚里坐满了人,有些棚子门口还放有洗衣裳的木盆,准备大水来时把孩子放在木盆里逃生。还有的在孩子前胸处栓一猪水膘。自从来到夏桥寨上,自从住进临时窝棚,自从见到大队干部来看他们,这些躲避水灾的人们心里踏实多了。
三姨叔问他们缺啥少啥?干粮够不够?被子够不够?衣服少不少?问他们还需要什么帮助?大家几乎是一个回答:”不缺了!不缺了!”回答中有一种满足感和几多的谢意。也有十多户说缺被子,被子带的少了。三姨叔就从各家各户调剂了十多条被子来。
村庄
三姨叔把整个村子整个寨子转完一遍,就是好象少了谁似的。三姨叔回到家里,仍觉得是少了谁似的。
三姨叔问三姨:“咱妈和嫂还有小哥他们咋没来呀?”
三姨说她去了一趟娘家。“我去接妈和嫂、小哥他们进寨。但是,他们都说不能走。说全队的人都没走,只有咱家去投亲不合适”。还说他们防洪措施安全可行。
三姨叔的妈也说让我三姨叔再去一次接她娘们进寨,“她娘们如果不来,我这颗心悬着多高,就不落拍。我不放心他们。接她们过来,俺亲家们还能说说话”。
三姨叔去了我外婆家。
全体人员都集中在南菜园几个大车棚里。娃娃们被几个妇女在看护着。其余能拿动铁锨的都在南菜园西边冒着大雨开挖一条泻洪沟。
这条泻洪沟的北边是生产队的集体大红薯窖,有五十多米长,有两米多宽,有两米左右深。大红薯窖是一条从北到南的直沟,直沟两边有无数个小窖。在沟上面棚架着木棍和麦秸。现在是夏季伏天,还未到秋天收藏红薯的季节。大红薯窖是空的,只需将其北边二十多米挖通,与一水塘相连,将水引入泻洪沟,即可将村内的水泻入到南边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水渠,村子内如涨水,很快就可排走,可保万无一失。大红薯窖再往南几十米就是生产队的沤肥沟,沤肥沟有一百多米长,有三米多宽,有两米多深,与南边东西走向的排水渠仅距一米,相连即可。
小舅估算了土方量和工时,他跟大伙说了这个想法,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一天时间可完工。只要能把水排走就是安全的。
大雨越下越急,水位不断上涨,大浪掀来,河水溅到岸上,好几次差点就要敲报警铜锣,但都是有惊无险。春长老外爷好几次扬起的手好几次又压下了。在后河堤上,那些抗洪防汛的人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已经两天了,不少人眼都没眨一下。
瓦当
(未完待续。感谢点赞评论和转发。2021.8.4于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