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村公交明星村莘光村南马村一次绿道漫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0日 点击:[4]人次
岁月如沙,
岁月如水,
总有一些东西会沉淀下来。
莘庄不再是田野密布的“庄”,
而是繁花似锦的“城”。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莘城旧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漫步绿道》。一起跟着声音,来看看作者漫步闵行绿道的所闻所思所想……
我喜欢游泳,但因常去的公共泳池整修要近一月,于是把每天的晨泳锻炼改为漫步。我居住沪闵路、莘松路口的小区,往东南西北都有绿道可走,倒也让我有了再次脚踏实地、贴身走近这块土地、那些草木的机会。
闵行绿道不断完善,增添了城市生活气息
正是初夏,沿着沪闵路往东去,树茂花艳,风清气爽,令人心旷神怡。我不紧不慢走着、看着、也想着……这里曾是我们莘光村的农田,其中曾有我居住了半生的村庄。在这片田地上,围绕麦、稻、棉,啥个活都做过。“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如今,矗立在这里的是成群的大楼。区政府大楼平淡却不失端庄,临退休前的两年多里,曾参与做些协调督促工作。
穿过水清路是财政局,再往东是欧式风格的法院大楼。前是因读法律,在法院实习过,后是配套建设事宜,也有频繁接触。隔壁安监局,因下属公司经营的加油站、液化气站涉及安全问题,也常常来此作沟通。
想这些做啥?都已烟消云散,我漫步而过。
沪闵路隧道口,这里曾是我老宅基,造“立交”时我祖父母及乡亲的祖宗都暂迁葬于此地绿树丛中,后来再归去公共墓地。现在,树干斑驳的樟树高耸,还有那挺直的水杉,老宅已痕迹难寻。附近的水清路、疏影路,借用宋朝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颇有意蕴。还有报春路、山花路,亦借开国领袖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之寓意。参与起名者,有我那早逝的大弟。
往东折南去,莘庄梅园,梅花早已谢去,树上并没有结出青涩的果实,“看梅”就是给人看花的。倒是栽种不久的银杏、蜜梨成串小果儿摇曳在枝头。这里曾是莘东村。我邂逅老马,他正举着相机拍摄满池“才露尖尖角”的“小荷”。稍交谈,他退休六年,不弃的拍摄主题是绿化。仰望西北,轨交1号线、5号线交汇处的“上盖”楼宇正在建设中。穿越莘城中央公园,往南直至春申塘,这里原称莘联村。这一大片高楼、多层住宅中,大大小小的绿地、绿道点缀铺展其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再沿着横沥港往北,河岸杨柳依依,夹竹桃红白相间的花轰轰烈烈。绿道间,浓荫蔽日,野芳争艳,花叶摇曳,蝶舞翩跹。太阳升起来了,映照在江面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引人入胜,思忖“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绿道在G60高速公路起始段底下穿越,秀文路往东是黎安公园,原属明星村。黎安路北边那个曾是高大的、充满神秘的白色圆盘似是没变,那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所建的国际卫星地面通信站。再往北往东是过去的南马村,碰上散步的老杨,八十多岁了身板仍矫健。他说,过去这里只有一条公交线路,如今轨交12号线沿顾戴路设多个站点,我有时候走一段坐一站。真好!
沿着淀浦河向西,七莘路西侧的莘庄商务区初具规模,又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这里原是明星村、东吴村。顺着竹港畔的绿道走,旁边这条南北贯通黄浦江苏州河的干流泛着层层涟漪。河西侧大多属松江区。闵行与松江道路相通,建筑相融。全上海最大的住宅小区之一的康城,即是20世纪末从松江县划归至闵行区的。河东原是莘北村,新建不久的村民活动中心常常人声沸鼎,又有绿树湖泊缠绕……沿竹港穿过莘松路再往南,东侧是嘉闵高架,近侧是莘福路、青春路。古老的陆昌庙里,一棵银杏映入眼帘,这是上海市古树名木编号0055号,距今500多年,莘庄地面上历史最久远的树。分别从虹桥火车站和由上海南站起始的新老沪杭铁路线及金山线在旁边交汇,一辆辆动车、高铁每隔几分钟风驰电掣呼啸而过。再南边,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却的英魂所在——闵行区烈士陵园。这里还曾是上海水蜜桃的本源地,过去这个季节该是桃子挂满枝头了。
走着走着,过去与当下不断迭现,我又一次涉足了莘庄原来的村……不,在城市化进程中,村的界限早已模糊,村的概念也接近消失,原来的村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村民成股民了……
漫步绿道,晨曦中“吐故纳新”、健身锻炼养心的人真不少。绿道旁,有人打拳、舞剑、做操,“起舞弄清影”。有人吹着笛子、芦笙、口琴、萨克斯。有人拉着二胡、弹奏琵琶……一派歌舞升平祥和景象。走着走着,树林深处,一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传来,循声望去,有人向着鸟儿对话。待走近,白鹭、野鸭腾空展翅,一对鸳鸯、几只蝴蝶却只顾着悠闲……
我知道,闵行区的“1号绿道”于2015年前率先在全市建成。近年来又不断完善提升拓展,2019年新增30公里,从苏州河至黄浦江37公里将全线贯通,“绿色项链”总长超100公里,或禾草花香,或绿茵野趣,或杉林印记。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穿插错落;彩色的叶、彩色的花,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缤纷多彩,赏心悦目,彰显“生态、舒适、人性化”特点,那是市民的福音。
人顺绿道走,心随景色动。走着,观着,想着,“一枝一叶总关情”。忽而觉得漫步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在健身的小目标上,于我这个“老莘庄”,在重新迭现过去那一幕的同时,更多的是不停地发现那些美好的未知。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莘城旧事》。
同许多稍有历史的城镇一样,从江南水乡成长起来的莘庄当然存在着令当地人自信和骄傲的一面,且不说“人杰地灵”之类的套话,就岁月留下的故事,便可让我们阅读出这个地方的厚度,也感受到它的温度。
说闵行,自然绕不开莘庄。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一年,莘庄便作为原上海县县治,长达32年之久,县城的地位举足轻重。1992年“撤二建一”后,莘庄依然是新闵行区机关所在地,这一晃也有28年了。60年,一个甲子,莘庄作为闵行中心城区的地位牢不可破。事实上它的发展的确是令人瞩目的,尤其是这些年来,从未停歇前进的脚步,牢牢把握着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大落脚点,在商业商务、文化服务、总部经济、生态宜居方面找寻莘庄特色,打造莘庄样板,一改昔日县城之旧模样。
但这仅仅是莘庄的60年。如果要追溯莘庄的历史,或者说,它形成集镇的过往,从最初的江南水乡,到百年前的铁路兴运,再到上海西南门户的枢纽,那也是风雨500年了。
我们常常戏言:在闵行,总有两个字常常被人误读,一个就是闵行的“行”(háng),不是本地人,往往把它读为xíng,行走的“行”;而莘庄的“莘”也是如此,习惯性会把它读成莘莘学子的“莘”(shēn),其实作为地名,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īn。
而莘庄的“庄”,总是让人感到有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其实,庄的解释有很多种,一是姓,最出名的莫如庄子;二是商店之类的,比如钱庄、茶庄;三是封建社会君主、贵族等所占有的成片土地,比如庄园;还有代表现场气氛的,比如庄严等。但人们最不陌生的大概要数村庄吧。不过坦白地说,莘庄最早在形成集镇之前的确只不过是个村庄而已。哪怕在20世纪60年代它成为上海县县治所在地,被称为县城后,周边也是被一片广袤的农田包围着。当时城镇区域面积也不够大,总显得局促而逼仄,这从县城那狭窄的道路上就可以看得出。但许多江南古镇不都是这样的吗?
莘庄在挑战中成长、发展。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莘庄未来将升级为城市副中心,这个目标要在2035年实现。未来可期,自然是令人激动的。人们有理由相信,这里一定会成为长三角新兴的商务繁荣之区,也是宜居乐活的置业优选之地。
12月起,第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 八(4)班 唐泽黄作者:邵嘉敏
编辑:汤婧娴
文字内容:明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