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祁姓名字文史宴周武王伐纣后没多久周朝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0日 点击:[4]人次
文/平沙无垠
先秦时代去今已远,留下的疑案也很多殊不可解。但本人对于一些先秦时代凶杀案的线索,还有点兴趣。所以,平沙无垠就要化身平尔摩斯,来探一探这些疑案的究竟。第一个案子就跟周昭王有关。
作者化身平尔摩斯
周昭王是怎么坠河的?
周初的“成康之治”,素称太平,但到了周康王晚年,也开始对南方用兵了,主要原因还是南方的部族或诸侯,跟天王不对付了。周康王之继任者周昭王的死,也跟这些不服管的南方部族有很大关系。
关于周昭王的死,《史记》《竹书纪年》都大放烟幕弹,都是什么“天大曀,雉兔皆震”“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昭王南巡狩不返”之类的记载。这些烟幕弹,都是为了隐蔽昭王遭遇意外身死而放的。
一直到了晋朝,皇甫谧在写《帝王世纪》的时候,才加了点猛料。说汉水之滨的船夫讨厌周天王(莫非是贝壳没给足?),就让周昭王和身边的干将祭公(封地在今郑州祭城,此地也是蔡国的始封之地,郑武公东迁以后占据此地,为郑国所有)坐上了胶水粘合的船,到了水流中央,胶水溶解于水,船就解体,昭王和祭公两个人就被河水给淹死了。
周昭王之死
幸亏周昭王的保安辛游靡是游泳健将,一路游过去,把昭王、祭公二人的尸首捞回。要不然天子死了连尸首都找不到,这就太对不起周邦的礼制了。皇甫谧还提到,“周人讳之”,有点八卦明星猛料的味道。
这条史料,我猜可能是他从晋朝初年出土的汲冢古文当中找到的。但是这条史料也有一个疑点,船夫没事弄胶粘船干嘛?现赶工的话,不会被昭王带来的大军发现么?所以关于昭王的死,还得看另外一条记录。
这条记录,出自名为治国手册实为八卦全集的《吕氏春秋》,说是周昭王南征楚国(原文作“荆”,实为楚国,为避讳秦庄襄王之名而称“荆”)回师时,要跨过汉水,大军搭了一座浮桥,在过桥的时候,周昭王和蔡公(就是祭公)因为桥断了,就一齐落到水里去了。好在保镖辛余靡(就是辛游靡,《竹书纪年》作“辛伯”)“长且多力”,跳进河里,先后把二人尸体捞回。
浮桥为啥没事就断了呢?我猜,可能是因为大部队齐步走行进,产生共振。于是桥梁就垮塌了。看来这事跟那个不听话的船夫没关系。就是周人不好好学习物理学的结果。
此外,根据《水经注》《清华简》与出土青铜器的铭文记录,周昭王打击的对象,可能并不是楚国,而是汉水中游的荆蛮,这也是从前商王武丁“奋伐荆楚”时所打击的对象(武丁那会儿楚国的先祖还在熊耳山地区的“方山”,更何况楚国的“楚”之国号来源,是西周初年才产生的)。
周昭王早在昭王十六年就征伐过汉水流域,还遇见了一头大犀牛。早先的征伐,带回来的铜矿战利品也有不少,这些铜矿都被加工成了一个个青铜器,以记录天王的赫赫武功。今日湖北境内最大的铜矿,其实是在鄂州一带的铜绿山一带。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此处的铜矿。
商周向南扩张基本都是为了青铜器
《水经注》记录,周昭王渡汉水的位置,是在“左桑”,即今湖北天门一带。若是从这个地方渡河,那大概就是冲着汉水下游地区乃至今鄂州一带,抢铜矿去了。而当时的楚国,根据《楚居》的记录,还在“发渐”,也就是湖北老河口一带,在“左桑”的上游。
周昭王虽然不明不白地死了,他的死还产生了若干后续反应。
其一,是辛余靡后来被封于西翟,被“徙宅西河”,大概是被迁关中东北部地区,去监视戎狄和不听话的关西诸侯去了。
其二,是周昭王的王后疑似给王夫戴了绿帽子,因为《国语》提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房后所出的房国,出自于祁姓,是传说中的帝尧之子丹朱的后裔。与王后私通的“丹朱”,不会是她的老祖宗,而应该是某位房国公族子弟。
房后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跟同族的兄弟生下穆王么?这实在太过脱离现实,因为,两周时代,出嫁后的女子倘若要回娘家看看,夫家也要派人跟随,所以女子也不能过度胡闹。
我觉得此事背后的真相很有可能是,房后在归宁以后劝说母国为了自保,不必太为天王出力,从而导致房国在最后一次征伐中消极怠工,引起周人不满。后来,人们为了追溯昭王失败的谜团,也就给房后加了一条罪状,顺便给天王扣了绿帽子。
其三,是周昭王继任者周穆王的用兵方向,不再是汉水流域,而是转为了西北的犬戎。在东南方向,楚国倒是在配合周天王打击嚣张的徐国。而且在穆王时期,南方战线也大抵平静,没什么大波浪。
其四,是后来齐桓公在召陵与楚军相遇时,楚国方面询问出兵原因,管仲替齐桓公答话,提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楚国方面给出的答案就是“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楚国人摆明了是要打马虎眼,但有可能也是真不明白当时的情况,这也给此事增添了新的疑云。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