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妇幼明星药方王贞仪痴迷天文的清朝奇女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0日 点击:[3]人次
引言:
人类社会自从文明诞生以来,对于星空的探索就从来没有止步。古希腊人用希腊神话诸神为行星命名,从此展开人类与天神对话的智慧启蒙。华夏民族的祖先伏羲创制周易推演八卦,奠定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人类精神文明世界之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天文研究的启示,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不仅对于人类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活动,更是对社会政治建设产生直接作用,天文学自古以来就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所以中国古人通常将博学多识的人物称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尽管中国古代无论朝野,对天文学都怀有敬畏之心,然而因为科技教育水平的原因,古代天文学家大多数都在官方担任一定的职务,朝廷也设有钦天监等官署,负责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等工作,民间的天文学研究大多数都只有根据经验总结而成的谚语,自成一家的学术巨匠凤毛麟角。然而就在这样蒙昧落后的封建时代,竟然出现了一位痴迷天文的才女,一生仰望星空,在中国科学历史之中留下精彩的篇章。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籍贯安徽天长。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宣化太守王者辅孙女,诸生詹枚妻。中国古代科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医学家、诗人。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在今天可能已经鲜为人知,然而她的传奇经历即便是今天看来也令人惊讶。王贞仪不仅精通科学,更是文武兼备,十几岁时和父亲一起出塞巡查,曾经和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根据史书记载,她精通骑术“跨马横戟,往来如飞”,并且射艺精湛,发必中的。少女时代的王贞仪已经可以说是一位女中豪杰了。
在满清这样一个封闭保守的朝代,一名女子能有如此才华,不仅要靠自身的聪明勤奋,更要有胆量挑战“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否则终其一生也只能是莺闺燕阁之中的金枝玉叶。之所以能有如此造化,和王贞仪的家庭教养密不可分。
王贞仪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王者辅,字惺斋,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官居要职,并且是当地有名的藏书家,王贞仪自幼就成长于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不仅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琴棋书画,同时也养成了独立自强的品格,她曾书写《题女中大夫图》的长诗,其中有“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这样的诗句,将她的性情抒发地淋漓尽致。
这样一位奇女子,行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为妇女权益奔走呼号,写下了“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的诗句,在那样一个愚昧昏庸的时代,真的是难能可贵。
25岁时,王贞仪和一位名叫詹枚的青年结婚,面对婚姻生活的束缚,王贞仪无力抗争,将全部心力投入科学研究之中,却仍然无法摆脱时代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29岁英年早逝。
王贞仪这样一位才女,在天文、医学、数学、诗词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仅仅29岁的年龄就能有如此造诣,简直可以被称为天才,而在那样一个科技落后的时代,王贞仪的学术成就又凸显出几分超越时代的价值,现在看来也令人感到震撼。
在天文学领域,王贞仪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空间中的一切事物的位置都是相对的,并没有严格的上下之分。
根据这一观点,王贞仪将灯笼吊在房梁上表示太阳,将房梁下的小圆桌视作地球,又用镜子来代替月亮,通过这样一套实验装置,根据三者位置的变化,准确分析出“日月食”的原理,并写出一部《月食解》来阐释相关问题,语言通俗易懂,而且还有配图说明,要知道当时的中国人还一直相信“天狗吃月亮”这样的神话传说,王贞仪的研究不仅符合科学,更超越了时代。
同时,王贞仪又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出“岁差”的概念,她认为“岁差”的产生并非历法不完善,而是天体运行固有的规律,并对一系列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对后世研究的开展启发了思路,造成深远的影响。
除天文学之外,王贞仪在数学领域将之前的运算方法进行化繁为简的处理,并将中国和西方的数学理念进行比较分析,编写了一系列中西兼容独树一帜的研究著作。在医学领域之中,王贞仪收集大量民间药方,并积极进行临床实践,主张辨证施治,反对照本宣科,在正确方法体系的指引下,王贞仪在当时被誉为“妙手回春”。
王贞仪不仅精通科学,更是留下大量诗词作品,同时热衷于绘画,更兼修骑射技艺,自称“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即便是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也是一位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奇女子,然而她却生活在一个思想压抑的时代,一生也只不过活了29岁。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可能也难以企及王贞仪这样的人生境界,然而她的一生是如何达到如此的高度,对我们今天的时代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我国形成了以梅文鼎(1633-1721)、梅珏成(1681-1763)为中坚骨干的安徽数学学派,祖籍安徽的王贞仪是这一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安徽数学学派的宗师梅文鼎的来头可以说是赫赫有名,这位同样兼具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双重身份的大师,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在梅文鼎的引领下,安徽数学学派形成了一种务实的学风,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王贞仪作为安徽数学学派的重要成员,就相当于考进了名牌大学的数学系,同时兼修天文学的双学位,跟随的是学界开山鼻祖级别的导师,这样的身份加持之下,才算是超越时代局限性的基本条件。
同时,王贞仪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奇特的“才女文化”现象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官宦士绅家庭之中的女性,普遍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文学教育。同时,官宦士绅家族的女性成员和男性成员相比,并没有参加科举的权利,因此也不具有特别强烈的功利性,大多是出自一种闲情逸致,可以将文化学习作为日常爱好,更加重视科技以及文学的研究。
并且封建社会之中,文化知识作为一种阶级资本,不仅是一种富贵身份的象征,同时在女性谈婚论嫁之时更加具有竞争力,并且意味着拥有教养下一代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古代官宦士绅家庭出现大量才女,她们的传说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王贞仪深受这样文化的熏陶,也养成了才女的性格品质和文化素质。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然而身处封建时代,很难训练出基本的科学思维,王贞仪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因为她的思想之中存在三个特点:“中西兼容”“学以致用”“反对迷信”。
这样的思维特质,使她能够突破思想束缚,获得更高远的视野,并且善于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不盲从迷信教条,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更加客观的认识。这样的思想意识,即便在当代社会也是极为宝贵的研究原则,不仅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活动,同时也促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作为封建社会的进步女性,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总归还是受限于时代困境,王贞仪最终英年早逝,她29岁的短暂生命,就像一道流星划过人类科学的天空,1994年,她成为金星陨石坑命名中唯一的中国女科学家。
也许对她而言,来人间走这一趟,还有太多解不开的秘密,正如和她同时代的科学巨匠牛顿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不知道别人怎样看我,对我来说,我就像一个行走在科学海滩上的儿童,偶尔拾到一枚较为光滑的贝壳,并没有发现真理的大海。”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是永不落幕的星光,照亮人类那数百年蒙昧洪荒的长夜。
和王贞仪同时代的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世间两件事物最令我感到震撼,一件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王贞仪的人生也正是应了这两件事物的含义,就好像看清那个时代的窗口一样,其中命运与现实的挣扎与冲突令人不胜唏嘘,然而命运为超越现实所裂变出的光焰直到今天依然分外闪耀,在这样曲折离奇的人生际遇之中,既有杰出女性独自自强的光彩,也有科学先驱不懈求索的精神,这两者交相辉映而生成的人生诗篇,永远温暖着人类社会的漫长未来。
2018年,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将她的形象作为全世界女科学家的代表,并成为杂志的封面人物,以纪念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