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养花超大花盆慈禧游玩的这个董家花园花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 点击:[3]人次
始建于清朝中期的董家花园,是内蒙古私人营造园林的鼻祖。由于董家花园的出现,带动了当时的园林建设。使之在民国期间相继出现了翟家花园和屠家花园。翟家花园和屠家花园无论建造的时代还是建造的面积都不及董家花园。
慈禧在归化城居住时,她时常游逛这个花窖比村庄还要大的董家花园。
解放后,董家花园的废墟上,还遗留一棵高大的柏树。1959年,呼和浩特化工厂在董家花园的旧址上建了工人新村。董家的后代们把大花窖拆除,取出石头盖了自己的新居。从此,董家花园遗迹荡然无存。
董家花园建于道光初年董家花园创建人董义,原籍山西忻州故郡村人。清韩乾隆后期,他的父亲董国英、伯父董国玺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因父母双亡,在家乡难以度日,也象许多穷困的山西人那样,挑担来归化城谋生。
董家花园创建于道光初年。董义先用他远处的好地或加倍地价,把自己住宅周围的土地,换买成方方整整的一片三顷地大的庄园。在头一年秋收完毕,便于十辆大车从大青山拉了整整一冬天石头。第二年围绕着三顷地打起墙基,上边敷土,春天栽种小麦,麦收完毕,割去穗子,用麦秸、麦茬包土,行夯。经过连续三年的在墙头上种麦、垫土,打起五尺高的土墙。这种墙远比土坯墙和土板墙要结实许多。
把墙打好以后,董义即在里边种植花木和蔬菜。花卉是购买河南来内蒙古挑担的人顺便从洛阳一带运来的花秧子。而果木树苗是董义自己亲自和长工由山西忻州老家担来。他试种过许多果树,有桃、李、海棠、樱桃等,均取得成功,每年果实累累。而围墙里外种植的杨、柳、松、柏,以后蔚然成林,古木参天,二、三十里外都可望见,使青山下的归化城更加青翠苍绿。
花园的花窖比村庄还大那时,归化城的菜农浇田还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打上,董义嫌费工和费时,改成马拉水车。人们说,归化城使用水车由董家花园开始。
董义一方面在园中栽花植树,另一方面,在园里盖有敞厅五间,修建假山一座。并在城南碱滩的“盆儿窖”,专门烧了好几窑花盆,栽种宿根花卉。为了保护这些花卉,还用石头砌了一个窑洞式的花窖,专门用来把花卉放在里面过冬,以免冻死。
“这个花窖大得很,比一般的村庄还要大。”住在西龙王庙附近的老人回忆花窖之大时说。民国二年(1913年),土默特旗蒙古二营“哨官”玉禄响应蒙古国独立,在归化城发动兵变,带领队伍投奔哲布尊丹巴,人们怕绥远城的主将用大炮轰炸归化城,整个西龙王庙村男女老少都跑进这个花窖避难,铺上麦秸睡觉而不显得拥挤。可见当年花卉之多。
董义修建花园,声称是为了欢度晚年,实际上是表示自己清高文雅,以进一步交结地方官吏、绅士,为西龙王庙董家在社会上扩大影响。
董义建起花园不多年,便吃上了自己亲手栽种的桃、李、石榴、葡萄等水果。每当水果成熟,他挑选最好的鲜果,装入锦盒,用轿车拉着,亲自向绥远城将军、归化城都统、归化城道台等各个衙门的大小官吏献礼,表示绅民对长官的“孝敬”。而官员们除了留他吃饭外,还赏赐给车倌和“捧拜匣”等一些小费。他让拿回去和长工们伙分,鼓励园丁为董义更加辛勤劳动。
慈禧太后游过董家花园每到春天,董家花园杨柳绽绿,鲜花怒放,万紫千红一片。秋天,天高气爽,瓜果葡萄硕果满园,入夜明月当空,更是金风飘香袭人。这样的季节里,董义总是要摆上酒席,宴请绥远城将军、归化城都统、归化城道台等官吏和他们的眷属,在敞厅里观花赏月,在绿树红花中游览。
当时归化城还没有较大的园林,董家花园是这塞外古城中唯一的一座。据说,慈禧太后还是姑娘时,由他父亲归绥兵备道台惠徵领着,来董家花园游玩过。惠徵任道台是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其时董义的花园已经建成,慈禧太后当时称之为“惠娘娘”,在随父到归化城居住三年的时间里,常在董家花园游玩。
董义为了进一步炫耀声势,每年阴历五月十八日,在西龙王庙唱社戏三天,乞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花园亦对外开放三天,任一般市民、普通百姓进去游览,允许人们在绿树荫中“踩青儿”,铺毡野餐。届时热闹非凡,园外停满轿车,园内树木碧绿可爱,树下火红的石榴花怒放着,远处传来悠扬动听的戏曲音乐声。
董义的善举和修建庆凯桥在建好董家花园以后,接近暮年的董义仍然是壮心不已,为地方上作出两件善举和一件好事。善举是兴建了归化城旧城东边的吕祖庙和扩建了城西的西龙王庙,好事是重建了庆凯大桥。
庆凯桥归化城人通称牛桥,据《归化城厅志》记载,桥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到咸丰六年(1856年)的一百五十多年间,曾被洪水冲毁五次,因桥基不固,嘉庆二十四年由城隍庙街西口移到庆凯街西口,咸丰六年被冲毁以后,“太原人李茂材重修未果,西龙王庙村民董义经营二载,始较前高大壮观。”
修建庆凯桥是董义和西茶坊关帝庙巨庆和尚合作而成。巨庆曾到库伦(今乌兰巴托)“化缘”,弄回好几万两银子。由他出钱,董义负责监修。这座桥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被冲毁,但他打下的基石,1959年呼和浩特市发生特大洪水后仍然存在。
为了使庆凯桥永固下去,董义和巨庆和尚曾计划将大青山蜈蚣坝口流出的山水,引到孔家营西边的五里沙河里,这样山上下来的洪水即可远离归化城市区,不至于在城区以北涌进扎达海河,冲击庆凯桥和归化城市区。他们这种有远见的分水治洪设想,已于1960才由呼和浩特市政府为之实施。
董家花园因何四分五裂董义待人非常宽厚,他先后把自己的三百多亩土地和城西六、七十间房产,送给穷困的本族和同乡,所以,西龙王庙村的山西省忻州地区的移民很多。此外,归化城“下了架子”的忻州买卖人,到西龙王庙安家落户,而不受当地人排挤,1959年修建乌素图水库时,西龙王庙大队尚有好几个操忻州口音的社员。
董义有两个儿子,长子董承善接受父训, 一心想在科举场上奔求功名,但因读书用功过度损伤了身体,扔下一个候氏寡妇而少亡。次子董承贵与候氏将“董家花园”各分一半,形成南花园和北花园两个部分。而董承贵的四个儿子在其父死后,又把南花园分为四股。。从此董家和官绅们逐渐疏远,最后断绝了各种往来,归化城那赫赫有名的西龙王庙村董家便一蹶不振了。
名噪一时的董家花园,由于各自为政,长期无人管理,各种花卉枯死或四处散失,整个花园荒芜萧条,再也没有董义生前那种姹紫嫣红、硕果累累、欣欣向荣的景象了。光绪三十年贻谷任绥远将军时,二府衙门奉令征收归化城郊区树税,由于董家家业衰败,无钱纳税,好几门子董家后代,竟把所有果树连根伐倒,三顷多的“董家花园”没用半年,又由荒园变为荒滩,仅残留下几棵老棵,使周围变得更加空旷凄凉。董家的后代们经商失败,多靠变卖木料和土地生活,倒也维持了20多年光景。到解放时,都已变为贫农,有的还分了土改胜利果实。
小花园是四大盛会之一早在董义生前,为了结交官吏和富商,在“董家花园”东南(现为呼和浩特印刷厂)的果园里边厝埋死人,等到变成“干丧”以后,好往口里老家搬运。当时不收任何费用,纯粹是为朋友和同乡服务。到了次子董承贵时期,给四十亩地打起围墙,变成了“寄骨寺”,俗称“小花园”,但里面除了阴森森的古树外,没有任何鲜花。土默特旗参领国安等人,为了在里面寄放死去的家属,先后建筑了几间灵堂。所以“小花园”竟变为归化城最大的“义地”和“公墓”。
同治年间,董承贵从忻州领来一位五十多岁名叫潘二的老人,在小花园看墓,收入和董家平分。由于“小花园”地处近郊,园内树木多,空气新鲜,加之收入富裕,潘二直到1926年国民革命军退却那年才去世,共活了一百多岁。潘二无子,从董承贵岳父席家所在的舍必崖村招回一个养老女婿,生下一个名叫交运子的外孙。解放前,由交运子接替外祖父看坟,交运子夫妇和其母亲,每天进城下茶馆和饭馆,还用三杆洋烟枪吸食鸦片,生活过得比董家后代还要富裕,可见“小花园“的进项之大。
呼市工人新村的老人说,自从董家花园衰败以后,逐渐变为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三后四,兴起了逛“小花园”,届时仕女如云,园前停满轿车,人们携带果品、点心来祭奠亡人。一时烧纸的青烟缕缕,悲凄的哭声阵阵。和二月十八逛观音庙,三月十八逛三官庙,四月十八逛新城奶奶庙,形成延续到解放的呼和浩特四大盛会。
参考《呼和浩特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