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抚琴雅士养花国画里的古代文人与琴相伴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9日 点击:[3]人次
古代文人的七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茶。
其中以琴为首。琴是指古琴,其清微淡远、圆润古厚的音色,恰与文人所追求的宁静致远、虚静简淡的审美情趣相合。
古琴作为一种具有文人风骨的乐器,如影随形,成为文人身份的一种表征,寄寓了文人的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所以,在历代国画名家作品中,就有许多关于文人与琴的画作。
1.抚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徐龄(清)《竹林抚琴》
溥儒 《抚琴听泉图 》
王维的咏琴绝句《竹里馆》,描写的即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文士在浩月当空,竹林深处抚琴的情景,其琴音铮铮,俯仰天地,啸傲山林。
如此天人合一的境界,俗世的一切烦恼都被远远地抛在身后,只剩下自己与自己对话,这是何等的洒脱!
陈少梅《高山流水》
中国的文人抚琴,不仅仅是单纯地把音乐呈现出来,更多的是蕴含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它能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并且可以弘扬正气,美化世道。
陈少梅《梅下抚琴图》
陈少梅《高士抚琴图》
文人若要抚琴,必择高山流水、深林溪涧、山巅幽亭、岭上青松等空灵的环境,然后心手合一,传达出琴的意趣和自己的意念,体会出心弦与琴弦契合的妙趣,和超凡脱俗的意境。
吴华源《高士抚琴图》
溥儒 《抚琴听泉图 》
悠悠琴韵,在文人内心流淌,在天地之间悠扬。
2.听琴——
抚琴的过程是美妙的,而听琴则是享受的。
古琴音色的松沉低缓,沉静旷远,与山野林泉之声达成了天籁共鸣。
听之能让人由躁入静,渐入忘我之境——洗心涤虑,荡胸滤腑,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而心情自然也平静、宽和、舒畅,久之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崔岐《松下听琴图》
李贽《琴赋》:“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听一个人抚琴,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心。其琴音的传达,抚琴的姿态,能让人了解抚琴者的性情和喜好。
张大千《松荫听琴图》
听琴之人,须要有一种平和的心境,心如止水,意似闲云。只有如此,方能入境达妙,物我两忘。
另外,听琴也须要有些古典文化的底蕴。大凡琴曲,无一曲无典故,无一曲无来历,知其所从来,方能知其所指。不然听来索然无味,又有何用。
任率英《文君听琴图》
所以,不管是抚琴还是听琴,都要有意趣高雅的人生态度,丰富的人生阅历,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否则不如不弹,不如不听。
3.携琴访友——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包栋《携琴访友图》
冯超然 《携琴访友图》
在名家笔下的携琴访友图中,多半是主人负手举步,缓缓前行,身后跟着抱琴童子。而琴在琴囊之中或被书僮抱在怀里,“高山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这比面对面抚琴又多了别样的情趣。
张大千《携琴访友图》
张大千《携琴访友图》
清 王宸 1793年作 《携琴访友》
黄君璧 《携琴访友》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就像陶渊明的无弦琴一般,不需刻意弹奏,只要携琴人心念所到,也可达到“乐无声处情逾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也是携琴访友图的画外之意。
4.眠琴——除了文人携琴、抚琴的状态描绘之外,还有弹奏间歇的眠琴图。
冯超然《眠琴绿荫图》
项文彦《松月眠琴图》
古代文人与琴相伴,以琴为寄,抒发本心,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