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是怎么回事导致水中毒的病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6日 点击:[25]人次
水中毒是怎么回事导致水中毒的病因是什么
一、水过多和水中毒的病因
一、抗利尿激素A代偿性分泌增多:此类疾病一般表达Starling异常,特征是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或(和)胶体渗透压下降,总容量过多但不严重,体液积聚在“第三间隙”,呈浮肿性疾病。常见于:①右心衰竭等导致的伞身静脉压增高;②下腔静脉阻塞、门静脉阻塞等敛局部静脉压增高;③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④肝硬化等致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均异常,导致ADH“适当”或代偿性分泌增多。二、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呈分泌过多。特征是总容量明显过多,有效循环窬量增加,细胞内液增加,稀释性低钠血症,很少出现浮肿。三、原发性肾排水功能障碍:多见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慢性肾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量减少引起的排水困难,而摄入水分未加限制。重度低钠症患者,水钠滤过率低,肾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水钠进入肾远曲小管减少,水排出障碍,适当的补水过多。其特征是有效循环血量大致正常。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皮质、盐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使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对ADH的抑制作用弱,在入水过多时容易导致水潴留。五、医源性ADH用量过多。
二、水过多和水中毒的症状
细胞外液水过多和钠降低,呈低渗状态,水移入细胞内,于是细胞内水过多,使细胞(特别是脑细胞)肿胀、低渗,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受水增多的速度和程度影响。1.急性水过多与水中毒起病急,突出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如头痛、精神异常、抽搐、定向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亦可有颅内高压表现(如呕吐、视盘水肿、呼吸抑制等),甚至出现脑疝而导致死亡。2.慢性水过多与水中毒发病缓慢,缺乏特异性。轻度水过多仅有体重增加。当血浆渗透压低于260mmol/L,血钠低于125mmol/L时,有疲倦、淡漠、恶心、呕吐、腹胀等表现;当血浆渗透压低于240—250mmol/L,血钠低于115~120mmol/L时,出现头痛、嗜睡、神志错乱、谵妄等神经精神症状;血浆渗透压低于230mmol/L,血钠低于110mmol/L时,出现躁动、抽搐、肌肉酸痛、偏瘫甚至昏迷。慢性水中毒者可有体重增加,唾液分泌增加,腹泻,皮肤苍白等。慢性水中毒者更要注意原发病的表现(如患者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有心功能不全者出现胸闷、气短、不能平卧等。
三、水过多和水中毒的治疗
基本治疗①轻症限制进水量,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以供水少于尿量为目标。或适当加用利尿剂,以依他尼酸(利尿酸)和呋塞米等袢利尿剂为好。②高容量综合征为主者,以脱水为主,减轻心脏的负荷。首选的是呋塞米、依他尼酸等袢利尿剂,前者最常用,20~60mg,每天3~4次口服,一般1~2小时起作用,急重者可20~80mg,每6小时一次静脉注射,10~20分钟起作用;依他尼酸,25~50mg用25%葡萄糖溶液40~5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2~4小时再注射。还有布美他尼(丁苯氧酸)。在利尿抗性情况下可联合应用噻嗪类或美托拉宗。对于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的患者,要注意补充有效容量。危急病例可积极采取血液超滤。明确为ADH分泌过多者,可选用阻碍ADH作用于肾小管的药物,如地美环素(demeclocycline),造成人为性尿崩症。碳酸锂也可试用。为保护心脏,减轻心负荷可并用硝普钠、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③低渗血症为主者,特别是已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应迅速纠正细胞内低渗状态,除限水、利尿外,应使用3%~5%氯化钠高渗溶液,一般剂量为5~10ml/kg,严密观察心肺功能等病情变化,以调节剂量及滴速,一般以分次补给为宜。可同时并用利尿剂,以减少血容量。④注意纠正钾代谢失常及酸中毒。
四、水过多和水中毒的保健
正常人是不会水中毒的,因为人的机体有着强大的调节系统,即便饮水过多,也会立刻启动对钠的回收,从而使体液电解质达到正常。心肾功能健全者若想水中毒,除非是“连续几天大量出汗+大量喝水+饭菜无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水2500毫升左右。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1200毫升(约6杯)。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动脉硬化、血粘、血脂高等问题,如果体内缺水,会使血流通过更加缓慢,容易出现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危险。而老年人由于神经中枢对缺水敏感度差,因此一旦感到口渴,说明体内已经严重缺水了。因此老年人不应感到口渴才去饮水,而是随时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尤其在冬春干燥季节更应如此。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者;大量呕吐、剧烈腹泻患者;大量出汗、只补充水而没有补充无机盐者是水中毒的高发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一要及时补充盐分。适当地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人体大量排出的汗液带走的无机盐。据介绍,在500毫升饮用水里加上1克盐,适时饮用。这样既可补充机体需要,同时也可防电解质紊乱。二要喝水少量多次。口渴时不能一次猛喝,应分多次喝,且每次饮用量少,以利于人体吸收。每次以100毫升至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个小时。三要避免喝“冰”水。夏季气温高,人的体温也较高,喝下大量冷饮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不要喝5℃以下的饮品。专家建议,喝10℃左右的淡盐水比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