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合金管件

三层软糖怎么起名朝记忆第二十二集三尺柜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他是一名普通的百货大楼售货员,他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狠练服务技能,糖果重量一抓准,算账一口清,顾客夸赞他身上好像有“一团火”,甚至为看他卖糖挤破了柜台玻璃。他就是北京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张秉贵,他在30多年的售货工作中热情接待了400多万名顾客,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记忆22:三尺柜台 来自北京新闻广播

走进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大楼张秉贵纪念馆,入口处摆放的老物件还原了当年张秉贵工作的场景,传统的玻璃柜台上放着一台已经严重磨损的秤,把观众拉回数十年前。

1955年9月,被称作“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百货大楼开业,当时已经36岁的张秉贵大大超过了招聘年龄,但因为有过经商经验,被破格招用为这里的售货员。张秉贵纪念馆讲解员周微介绍说:当时开业的时候顾客多达16.4万人次,顾客挤丢的鞋都论筐,一筐两筐的捡。张师傅那个柜台每天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张师傅觉得这个顾客等候时间太长了,能不能提升速度,所以他就从这个售货和算账,这两个环节去练。

百货大楼地下一层保留了张秉贵糖果柜台,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女士碰巧来买糖,这个场景让她想起张秉贵的故事:我想起小时候教科书上有,说他糖果一抓一个准,对顾客服务最好的,小朋友来买糖,他先给小朋友一个,称好以后,再拿回去一个。

顾客要多少糖果,张秉贵一把抓起来放到秤上,就是顾客需要的分量,这“一抓准”的绝活儿大大缩短了来回增减称糖果的时间。张秉贵的徒弟卢秀岩介绍说:

他利用不同形状的小石块,削成跟糖果差不多的分量,下班反复称,然后手里有个感觉,一斤是60块还是50块,做到了一抓准。

除此之外,为了减少打算盘算账的时间,只上过两年私塾的张秉贵又练就了“一口清”。 张秉贵纪念馆讲解员周微介绍说,当年张秉贵的糖果柜台有80多种糖果:

他把所有糖果的价格全都默记在脑子里,就在称糖的同时,这个3块8毛5, 2块9毛4一下就算出总价,他这个绝活,然后加上“接一、问二、联系三”,也使他的售货速度提升了,原来每接待一位顾客是三分钟,后来提升到一分钟。

接一问二联系三,就是在接待第一位顾客的时候,问第二位顾客买什么,并和第三位顾客打了招呼,既不让顾客觉得怠慢,又提前了解顾客需求,进一步缩短等候时间。张秉贵的这些售货艺术,被称为“燕京第九景”,顾客夸赞他身上好像有一团火,每天有很多人来围观他卖糖,热情的人们甚至挤破了柜台玻璃。

1987年9月11号,在张秉贵去世前一周,市委组织部将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送到他病床前。张秉贵去世后,在北京百货大楼门前,立起一座他的半身雕像,底座上有陈云同志的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张秉贵纪念馆讲解员周微同时担任北京市百货大楼客户服务部副主管,和很多同事一样,一团火的精神也被融入到她日常的工作中:

有一天有一个坐着轮椅的阿姨过来问我,想说但是他没说出口,我觉得好像这是一位聋哑顾客,所以就用我学到的一些手语知识来跟他交流。阿姨特别激动,因为她没想到百货大楼会有人听懂我的语言。其实他就是想找卫生间,我就推着轮椅陪同他,最后一直到离店给他送出去。当时阿姨也非常的感动,跟我说,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一团火的影子。通过这个事儿,我也觉得“一团火”精神其实就在我们平时的岗位上,为顾客提供关怀和温暖。

建材发展导向期刊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

装饰装修天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