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带勒字的怎么读不知道他这人是二不勒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文 | 王东超
过去过年放鞭放爆仗,因为上端的封口扎得太紧,或是药信里面的药面儿分布不匀,药信燃尽鞭炮却没有炸响,黄县话就叫“勒喽”。小孩子会去拣“勒喽嘞小鞭”,一抈两半,用香头触一下,“嗤”一声冒出一股火焰,这称为“呲个花儿看”。勒的爆仗拆开药筒,可以把药面儿倒出来点燃。
“勒(lè)”字见于金文,为形声兼会意字,从革,从手,表示与皮革有关,有以手用力张革之意。篆文整齐化,手讹为力,故写作“勒”。
马具多用皮革制成,故“勒”引申指带有嚼口的马笼头。《说文·革部》:“勒,马头络衔也。从革,力声。”“有衔曰勒,无曰羁”,勒是配有嚼子的,这样便于驭马,故“勒”又引申出拉紧缰绳止马,如悬崖勒马。统率军队也是一种控制,故称为“勒兵”。
“勒”张革的目的是刮除革上的皮下脂肪、肉和毛发以便硝制,用黄县话说就是“刻擦”,故“勒”又引申作刻。《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郑玄注:“勒,刻也。”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一旦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即按名字追究责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质量追溯制度。“勒石”即刻字于石,汉窦宪曾勒石燕然,纪功而还。“勒石”可视为一种刊刻,故后世也把编纂图书称作“编勒”。
雕刻必锐物为之,故“勒”又引申为尖刺。戴志伟《粤语钩沉》:“广州方言把植物上面的刺称为勒。”江西宜春话称黄瓜为“勒瓜”,因其上多刺。后按汉字造字规律多写作“簕(lè)”。三角梅学名光叶子花,又名“簕杜鹃”,为紫茉莉科光叶子属藤状灌木,有腋生刺,花形酷似杜鹃,故名。“白簕”又名鹅掌簕、三叶五加,属五加科五加属,其新枝疏生向下刺,叶柄亦有刺,嫩时可作蔬菜食,称作南方的“刺儿菜(小蓟)”。
“簕竹”为竹亚科簕竹属植物,其分枝上的小枝常短缩为弯曲的锐利硬刺,并相互交织成稠密的刺丛,多栽作篱笆,作防护之用。取笋时要用到长柄钩刀,如果谁敢钻到竹丛中挖笋,那是寿星佬吃砒霜——活嘞不耐烦喽。苏轼贬谪海南时,小儿苏过随侍身边,父子二人苦中作乐,诗画不绝,苏轼在《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之一中夸奖说,“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老可”即文与可,“胸有成竹”那位,“小坡”即苏过,人称“小东坡”,诗云:“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惟有长身六君子,猗猗犹得似淇园。”在这荒蛮乡村看厌倦了有长尖刺、多旁枝的簕竹,唯有儿子苏过所画的修竹,才似春秋时期卫国淇园里的竹子那样繁茂绮丽,令人赏心悦目。不过我相信东坡先生作为老饕,簕竹笋肯定是没少吃的。
“勒马”即拉紧缰绳,后词义泛化,用绳子之类捆绑或套住后再用力拉紧、箍束,都叫作“勒”,在口语中多读作lēi,如勒紧裤带,使劲勒一下。但在黄县话里,却多读作le(且lē、lé、lě三种音调皆有),这也不是孤例,“肋(lèi)骨”黄县话称作“肋(lé)巴”,此外“黑”“北”“贼”等韵母均作e,这中间的音韵变化值得研究。
在黄县话里,“勒”的用法甚多。秋天用脱粒后的高粱穗儿、扫帚草(地肤)的枝条“勒(lē)扫帚”“勒炊帚”。杀公鸡之后,要把翎羽和尾羽拔下来,攒着“勒鸡毛掸儿”。上吊为自缢,被人用绳子“勒死”是他缢。冬天下雪后用铁丝儿做成活扣儿来套取野兔,这称为“勒兔儿”;夏天用马尾儿套知了,这称为“勒蛣蟟”。袄领儿太紧会“勒脖儿”;裤腰太紧喽,有点“勒嘞慌”;网兜儿提溜着“勒手”,时间长会留下“勒痕儿”。
“勒紧裤腰带”用来比喻忍受饥饿或贫困,比如:这个月儿嘞生活费已经透去,下半个月大伙儿只好勒紧裤腰带喽。日子过得艰难,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用黄县话说就是“日儿过嘞勒颈勒颈嘞” (引处“颈”读作gěng,“脖颈儿”便发此音,有人写作“脖梗儿”是错的)。也作“日儿过嘞连结儿连结儿嘞”,“连结儿”是指断开只有一点儿相连的样子,比如:他嘞手指头断喽,将将有点连结儿。这里“结”轻声减音,“ie”读作“i”,“丈爷”“熨帖”“蔑斜”均作如是读。也说“日儿过嘞剺(lī)根儿剺根儿嘞”,“剺”有割、划义,“剺根儿”与“连结儿”意思接近,都有行将断绝之意。生气或一抽一顿地哭泣,会用到“勒根”,比如:我让她气嘞勒根勒根嘞;她哭嘞勒根勒根嘞。形容做人办事不行,会说“马尾儿(麻筋儿)勒豆腐——提不住掫儿”。“勒掯”指故意为难,《西游记》第五十三回:“且饶你教你活几年耳,已怕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掯他。”黄县话叫“勒勒”(léle,此义有时也读作lēilei)或“掯掯”,比如:这件事你勒一勒他,别叫他那么容易就办成喽。也指做买卖时一方故意拖延交易,拿一把,以获取更大利益,比如:这房儿先不着急买嘞,再勒勒他。
刀或绳、布一类的条状物紧贴某物擦、割也称作“勒”,比如:纤绳绷嘞紧紧嘞,勒出一道很深嘞口儿。过去嘲笑先生心眼小,锱铢必较,有笑话说分个饽饽都得“拿线勒”。
“鳓(lè)鱼”为鲱科鳓属鱼类,北方俗称“脍鱼”“白鳞儿”,南方俗称“曹白鱼”“鲞鱼”,黄县话称作“白鳞儿”“火乱鱼”,其味道鲜美,肌间刺众多,可称得上是放大版的“毛刀鳞儿”。黄县渔家人谚曰:加加鱼头鲅鱼尾,火乱鱼肚儿鲇鱼嘴。它的腹部有锯齿状棱鳞,能“勒”人,故名。
“勒子”是束于额前、眉上的巾饰,富贵人家自然少不了将金银珠玉装点其上,便成为一道额上的风景,又名“抹额”,多为已婚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佩戴。北方冬季寒风凛冽,贵重的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覆额”。
拦腰抱是用胳膊收紧,故亦可用“勒”,比如:把他勒起来;你帮儿我把他勒儿屋里。“勒达”是抱孩儿的一种方式,贴着背拦腰抱着,比如:你这么勒达,孩儿难受不难受死喽。也有点抱不大动,想往下滑的意思,比如:你看抱儿这孩儿勒达嘞。走路“勒达勒达”形容走路时精疲力竭、很吃力的样子,有点步履蹒跚的意思,比如:你看他老嘞,走道勒达勒达嘞喽,亦作“拉笃拉笃”。
“结账”是把一个时期内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核算清楚,黄县话叫作“勒(lě)账”,有收结之意,比如:咱什么时候勒账?年底喽,把账勒一勒。亦指事情到此为止,作一了结,比如:从今往后不再叨叨这事儿喽,从这儿勒死。
“二不勒儿”指不上不下的,半吊儿,比如:他这人是二不勒儿,干啥啥不成;你这二不勒儿手艺能行吗?
原文发表于2023年5月23日《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