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文化素质

少俊起名世象惊奇人物篇明末清初一奇人高出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高出(1574~1633),字孩之,号悬圃,祖籍徽村(今海阳市镇,也称辉村、灰村),迁居莱阳城南东赵疃村。明天启进士,官使、辽阳监军。

明永乐三年(1405),高出先祖高文明从浙江会稽县迁居徽村生取名蕙村。高出发达后,将蕙村改称徽村,取“美好吉兆”之意。

海阳县四大名村(徽村、行村、东村、夏村)之一。

天才神童,为官济民 明代海莱尚未分县。高出之父高东阳定居于莱阳城,家境殷富幼年语迟,七岁尚不肯开口,父母疑其痴哑。春日,仆童肩扛其外见有蛤蟆伏地,开口喊“出”,惊骇众人。父母闻之大悦,为其取高出。此后高出读书灵性大开,过目成诵,博览群书,诗文兼擅,尤精通易经,万历二十五年(1597),高出中举人(18名),成绩优异。

万历26年(1598)联捷成进士(115名),年仅25岁。万历二十八年(1600),高出任直隶曲周县令,为官廉洁奉公,不畏权贵。万历三十一年(1603),父亲去世,高出归家丁艰。万历三十五年(1607),服除补为河南省卢氏县知县。

卢氏县遭遇天灾,居民大饥,高出捐俸救灾,并上书请求赈济,救活饥民数万人。

万历三十七年(1609),高出升任南京户部主事;三十九年(1611)升为员外郎,遂转为郎中。万历四十三年(1615),升为江南布政司参议,负责整饬苏江道,不久升任参政。

历主改革,执法严明 在江南布政使司任职时,曾试行改革租佃制,以减轻富户对佃民的盘剥,民受其益,向其敬献“德泽蓬门”的匾额。豪门贵族惧高出执法森严,唆使致仕名宦晋京告状,权阉以“收买民心,图谋不轨”之诬词,陷害高出,最终无果。

万历四十七年(1619),高出升任江南按察司。期间获知恶豪王某恃势横行,称霸一方,高出查明他的罪行后,依法将其惩治。

高出严于执法,也严于律己。其子私收辖下富商马华堂的10幅唐寅画作,涉嫌徇私。高出得知后,当众送子入狱悔罪,自己则免薪三月,以赎教子不严之过。

弃城逃遁,获罪入狱 明天启元年(1621),关外告急。

辽东是扼守东北的门户,是关外清朝、朝鲜、蒙古三国之间的枢纽要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天启皇帝紧急调派高出等数位干练官员赴辽阳任监司,充实防务。三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清军数万奔袭辽阳。三月十九日即对辽阳展开进攻。

辽东经略袁应泰率大军出城迎战,双方鏖战惨烈,互有胜负,没有击退清军。二十日,明军开始溃散回城,清军则兵临城下,举城惶恐,辽阳监司高出、牛维曜、胡嘉栋及督饷郎中傅国等一齐逾城逃遁,于是人心涣散,清军占领辽阳,袁应泰自杀。

关外形势由此大变,明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宣告终结。

天启元年(1621)夏,高出被贬为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广宁监军道。在山西任职时,高出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目睹贫富悬殊,慨然赋诗曰:

公余信步察民情,朱门筚户景不同。

公孙陶陶居楼阁,农子茕茕栖窑洞。

不久,朝中有人上奏辽阳失守,国法未申,高出与胡嘉栋、康应乾、牛维曜、刘国缙、傅国等因弃城逃溃之罪被逮入狱。崇祯六年(1633),高出死于狱中。

风雅诗作,自成一家 高出在狱中著完《镜山庵初删稿》(六卷),后世称《山庵在海阳南境,是高出老家徽村附近的一座山,山上有石壁如镜,因面得名。境山庵全集》有印本,现藏于烟台市图书馆。高出虽然命运不偶,晚节凄惨,但他毕竞是进士出身,也曾身居高位,很受时人尊重。

在1935年《莱阳县志》中,宋琬作的《董应雷墓志》记载:先君子(宋琬之父宋应亨)生平无妄交,所兄事者二人焉,一为高公悬圃,一为震泽董先生,两先生之才略相等,其于诗歌尤最工。当是时海内之言诗者非济南(诗人李攀龙)、弇州(诗人王世贞,与李攀龙皆后七子)则不道。而两先生者,独奋然思有以易之,今读其诗,一何闳深涵肆,浩浩乎开元、大历以还也。迨其后,高公以辽事陷刑辟……

宋琬所记大意是:高出、董应雷和宋应亨三人都工于诗文,性情相投,在诗歌创作上有相同的见解,风格大都深涵肆,有开元、大历之中唐诗风,因此结为诗社,经常吟咏酬答,切磋诗文,并立志独辟蹊径,共同改革诗坛陋习。

高出的《镜山庵全集》虽曾出版,却未曾流行。

在民国时期的一本《绝句作法举偶》中竟然选用了高出的一首诗《少林寺》,可见高出的诗集,也能被后世学人见到,其诗自成一家,未被湮没。《少林寺》诗云:

玉殿森沈覆古藤,千年圣谛识传灯。

不知三秀花开落,阅尽袈裟几代僧。

高出的诗颇有风雅精神,饶有余味。高出发达以后,为其父高东阳在莱阳城内建有“敕封文林郎高东阳”坊,在大寺街北端,匾曰“龙光上德”“宠锡达尊”。为自己在父亲牌坊之南也建有一坊,匾额曰“功齐二李”“恩荣少俊”,署有“万历戊戌科进士高出”字样。

后人优异,书香传家 高出生前居住在城南古柳街道办事处东赵疃村,高出在村中部盖有一座二层砖楼,明窗高门,300年来一直是村中的重要建筑,20世纪70年代才被拆毁。高出家还曾在村中立有一座贞节石坊,上面有大书法家董其昌的题字。

高出家同辈的亲兄堂弟很多,取名皆用山字头字,如高峰、高岸、高峻等。

高峰为高出长兄,曾任咸阳县典史;高岸为高出三兄,万历四十八年(1620)恩贡,授河南泌阳县知县,升河南南阳府通判知叶县事在高出的故里徽村,其后世更是人才辈出,书香传家。

高赟清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历任江西安远县令、户曹正郎、直隶顺德知府。

高汝樽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康熙五十八年(1719)授直隶广平府威县知县,在任4年,深受百姓爱戴。

高斌清雍正元年(1723)授内务府主事,后历任广东布政使、河东副总河、两淮盐政兼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军机处行走、文渊阁大学土。

高恒是高斌之子,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两淮盐政使,后历任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吏部侍郎。

高朴是高恒之子,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调任兵部右侍郎。

高晋,雍正朝国子监监生,初授山东泗水知县,雍正十三年(1735)调任海阳知县,后历任山西邻州知州、安徽布政使兼江南织造、安徽巡抚、江南河道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兼管荆州将军事务、代理江苏巡抚兼漕运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附:高出《登望石山》(选自康熙《莱阳县志》),诗云:

孤岩不託根,秀色览朝暮,

时逢白鹤归,亦有宝花雨。

高疑帝座通,阔让他山露,

我来一长啸,群峰尽回顾。

(整理:赵松枝 唐风新月)

农业开发与装备编辑部

黄河之声杂志

丝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