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益起名一封圣旨和明代永昌卫进士王懋学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一封圣旨和明代永昌卫进士王懋学
凉州贤孝博览馆 赵大泰
一提起圣旨,人们往往会想到影视剧里面的画面,众人跪下接旨,一位太监大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然而,真实的圣旨真的如此吗?其实各朝各代的圣旨是不一样的,而且有多种类别。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定名号为“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到了汉代,皇帝的命令分为四种:策书、制书、诏书和戒书(戒敕)。唐宋时期,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等七种形式。明清时期,分为制、诏、册、诰、诰命、敕谕、敕书、敕命、谕旨等。圣旨有这么多种类,所以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明崇祯三年(1630),时任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的永昌卫进士王懋学及其妻子获得皇帝敕命,授王懋学为承德郎(正六品),妻子王氏封安人。这份圣旨,保存非常完好,为我们研究明代圣旨以及永昌卫进士王懋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在今天的金昌市永昌县设置了永昌卫。在明朝晚期,永昌卫产生了四位文进士,1559年考中的胡执礼,1622年考中的王懋学,1642年特授的王廷霈,1643年考中的曹毓芬。
王懋学(1583-?),字念之,号金谷,永昌卫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王懋学中壬戌科进士,先后任河南太康知县、国子监学正、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
敕封王懋学为承德郎(正六品)的圣旨文字如下(点校:刘茂伟、赵大泰):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积贮,国家之大命。列地官之属,任重且艰。自非宏才而参之远识,亦安睹调停均节、佐军国之至计?则所赖于良司,度非浅已!
尔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王懋学,识量深沉,才谞敏茂,枫宸射策,花邑分符,爰振铎于一氊,寻持衡于六馆,积其誉望,擢在版曹。而尔命脉是图,洞金粟死生之数,区裁悉当,杜鼠狐侵蠹之奸顷司饷于兵戎,尤绝呼于庚癸,英猷堪纪,美绩已彰。兹以覃恩特授尔阶承德郎,锡之敕命!
于戏!师旅未息,军储是急,符檄之多,莫今日若矣!尚益酌盈济虚、节浮杜耗,如古人之以鞭算见长也。是则尔庸,朕且崇擢汝,钦哉!
这封圣旨的大意为:
积贮财物,是国家命脉所在。户部的官员,任务艰巨。自然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人才,才能胜任调停均节的工作,辅佐军国大计。优秀官员对于户部事务而言,至关重要。
你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王懋学,识量深沉,才智敏捷,参加殿试,高中进士,钦点即用,分派为知县,后来任国子监博士,从事教育工作,不久又在六馆任职,积累了名誉和声望,便被提拔至户部。在户部,你以国家命脉为己任,洞察金钱财富和粮食的数量,全部区分裁断,杜绝那些奸邪之人侵吞国家的财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借贷筹措粮饷方面贡献良谋,业绩彰显。现在皇帝施以恩泽,授予你承德郎的官阶,特此敕命!
呜呼!战争还没结束,军队的供应储备很紧急,公务繁忙,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所以更要以有余调剂不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像古人那样精心筹划。这就是你的大功,朕(皇帝)故此褒奖封赏你。钦哉!
这封圣旨,首先强调了户部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非良吏不足以胜任。然后,总结了王懋学的为官经历,评判其优秀品质和良好业绩。据此,敕封王懋学为承德郎,进而鼓励其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在此战争危亡时期,为国效力!
从圣旨的格式来说,因为是敕命,所以这封圣旨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我们最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字开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创的。朱元璋喜用“奉天”一词,认为大明结束元代暴虐统治是顺应天道,因此常说“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将皇宫里最大的宫殿取名“奉天殿”,把他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四字,并且规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圣旨诏书的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这八个字,在书写时也是有讲究的。“奉”字放第一行,“天承运”放第二行顶格,“皇帝敕曰”放第三行且比第二行“天承运”的“天”字低一格。这样的固定格式当然是为了显示“天”和“皇帝”的绝对权威。作为最高规格的文书,圣旨的内容、格式和措词自然是相当格式化,容不得丝毫马虎和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