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完美婚礼

上海交易所起名民国怪象3年3地4个交易所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辛亥革命后,1912年宣统帝退位,中国进入中华民国,袁世凯成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由于从1912年到1928年民国政府主要被北洋军阀掌控,亦被称为“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成立后,随即颁布一系列保护、奖励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经济措施,倡导、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开矿设厂、建银行。

恰好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忙于战争,不仅无暇东顾,还对中国产品产生了需求,这带给了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契机,期间新增许多的工矿企业、近代新式银行,其中股份制公司的资本也大幅增加,1913年993家公司的实收资本为0.86亿,到了1917年,1024家实收资本就达到了1.91亿。

与此同时,政商人士开始同步推动建立证券交易所的事宜。1913年,全国工商人士在北京开会,讨论设立交易所问题,会议最后拟定在通商大埠酌量分设证券交易所。

1914年,财政部提出建立官商合办的交易所,由于时局混乱,未能实现。但在这年秋,经当时农商部批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初始会员13家,可以进行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的交易,中国证券市场由此进入了"公会时期"。

同年,实业家张謇担任农商部长,对设立证券交易所更是积极推动,并于当年年底颁布了中国首部《证券交易所法》,次年出台了细则,中国证券交易所开始进入筹建时期。

时间又来到1916年,为了筹集革命军费,孙中山听取一位日本运输业大亨的建议,与上海知名商人虞洽卿等,一起向农商部申请创办上海股票交易所,希望同时交易证券和商品,但农商部只批复了证券交易一项。

虞洽卿

从北洋政府成立后的6年里,虽然华商积极推动在上海筹建交易所,但各方的努力均没有转化为结果。就在事情毫无进展之际,1918年,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轰然成立,不在上海,而是北平证券交易所。

北平证券交易所旧址 北京前门外大街

与上海这样的通商大埠不同,此时的北平并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为什么在这里建立一个交易所呢?显然不是与北京的经济有关。

民国建立后,国内局势并不稳定,尤其袁世凯的称帝梦一直萦绕于脑,为了镇压国内的反对力量,袁培养了一个庞大的军队和官僚体系,为了筹集费用,发行了大量公债。从北洋政府成立到1917年的6年里,公债发行了8308万,1918年一年就发行了1.4亿。

公债的大量发行是催生了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基石,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这就是“京钞风潮”。

北洋政府继承了清廷的金融体系,大清银行改名为中国银行,原清邮传部的交通银行直接收归国有,两家银行继续发行“钞票”,这些钞票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缴纳电报费、发放官饷,并随时在各地兑换。

交通银行:凭票即付 国币壹元

前期民众都很信任这些钞票,但是北洋政府不久就财政困难,而两家银行又没有独立性,经常给北洋政府垫款,两家银行的现金储备不足,最后造成了信用危机,人们开始进行钞票兑现。

1916年5月12日,为了控制事态,北洋政府发布“停兑令”,停止两家银行的钞票兑现,直接导致了火车票、邮票,包括税收机关等政府部门拒绝接受钞票,一时钞票大幅贬值,当时鲁迅手握三四十元的中交钞票,却几乎吃不起饭,后来只能在黑市以6折的价格换钱。由于这个“停兑令”在京津外的地区遭到反对,未能执行,影响主要在京津地带,所以叫“京钞风潮”。

中国银行广告 《申报》

为了应对这次危机,北洋政府一方面向国外借款,一方面又发行公债。为了让公债发出去,1918年6月5日,在北洋政府的批准下,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开业第一年,成交2120万元,其中钞票交易2057万元,两家银行的钞票交易又占了大约80%。

北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原因决定了它公债为主的交易性质,后来还有一个以公债交易为主的交易所,就是1921年成立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听名字好像包括证券、物品的交易,实则还是以公债买卖为主,很难说不是受北平地缘因素和“京钞风潮”的影响。

明明自己在商业发展上要比北京好,申请建立交易所的热情也比北京高,但上海就是没能成为中国第一家本土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不仅如此,在北平证券交易所开业的同时,日本利用治外法权,在上海开办了上海日商取引所(即证券交易所),并于年底正式营业,成为外国在中国开办的第二家证券交易所。

日本取引所的设立极大的刺激了华商,1919年3月,华商请愿者又给农商部申请,说这些外国的证券交易所不可能同等对待中国人。当时就有文章认为,日本在上海建立取引所,目的就是操纵上海市场。

当时正值爱国主义高涨的时期,不久就发生了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是国内的共同呼声。终于,1919年6月,北洋政府同意上海合办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申请。而在这年底,上海商人虞洽卿就在日本取引所建立的地方,买下了两亩地作为交易所的用地,并要求日本取引所马上撤离,这一行为获得了反日积极份子的支持。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正式开业,成为华商创立的第一家交易所。

华商创立的第一家交易所?相信有人是对这个名号有看法的,这就是从中国茶会时期发展起来,在1914年获北洋政府批准成立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看,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显然更加正宗,脉络也更加清晰,这个老大哥显然不服这个新贵交易所。当然,两个势力直接爆发冲突是在1919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筹备的过程中,为了找证券经纪人,开始到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挖人,这个事情败露后,公会会员很生气,决定自办交易所。

但是,1914年北洋政府发布的《证券交易法》明确规定,每个地方只能设立一个证券交易所,当然,它也规定了,证券交易所只能单一经营证券。所以说在当时,能不能建立交易所,关键看自己上面有没有人。

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筹备交易所的主任是范季美,他与当时担任财政部次长的李思浩颇有交情,通过各种介绍,很快获得了北洋政府财政部、农商部的批准。1921年1月,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筹备的交易所正式开业,特意取名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很难不认为“华商”两个字不是针对,当时上海已有两个外商建立的交易所,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也有日本人注资,而且还聘请了日本顾问。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刊登的广告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由于继承了公会多年积累的业务,生意反而比证券物品交易所兴旺。当时上海两大报《申报》和《新闻报》上刊载的证券行情也以华商证券交易所为标准。

至此,1921年中国3地4个交易所全部成立营业,中国证券历史进入全新版本,股市上的交易被瞬间激活,炒股不舍昼夜,形成了在夜间营业的夜市物券交易所,为了方便交易,交易所的大门前甚至开起了当铺。眼看着股市准备起飞的节奏,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又瞬间爆发,中国股市又忽然转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

郑仁木,民国时期证券业的历史考察

宋士云,民国初期中国证券市场初探

顾德曼,上海早期股票市场的殖民主义、 民族主义和中国文化问题

北京晚报,民国时的“北交所”:1918年成立,掀起洋务运动小高潮

儿童绘本杂志社

中国集体经济杂志

住宅与房地产网站

中国食品工业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