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起名含义孙氏家谱前言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前言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史、志能让人们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编修族谱,可让后辈追根溯源,了解先人,记录祖宗。
然而,历史上的小门小户,皆因贫困供不起孩子读书、缺少文化人才和人心不齐,无人愿意干费钱费力而又不讨好的麻烦事,造成了无谱之家甚多。据我所知,截止目前,我曾经居住过的巴彦琥硕镇要日吐村,尚未有一家写过族谱。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把我知道的事,尽最大努力记录下来:
我们孙家自先祖孙茂在清道光二十二、三年间(公元1842~1843年)离开故土山东省齐东县(现为邹平市,隶属于滨州),一路向北,寻找生活出路,落脚于热河八沟(今平泉市,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至今已繁衍九代,虽然也出过一些较有才华的文化人,但因社会动荡和贫困及寿命相对较短等原因,从未有人写过家谱。好在有一个被供奉的家堂,记录了已经故去的先人名字(截止目前已经记录了六代)。笔者孙继东是孙氏家族的第七代长支,现已临近古稀,从退休之后就有修谱的愿望,但因文化功底有限,且又几乎是无人支持,所以迟迟未能动笔。只是在2015年,让我的儿子孙德智帮助弄了家堂故人(共6代)一张表格,分别存在我们爷俩各自的电脑里,以便让我的后人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2021年冬天,我无意中看到了以前自己会背诵的两句名言: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于是找又一次萌发了在有生之年编修家谱想法。次日,我发微信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本家族里的第六代文化人、退休教师孙珠(1961年生人),他说:“全力支持,但动笔只能靠你孙继东了”。随后他确实通知了本家族里一些人。这样我就买了一些参考书籍,构思如何整体谋篇。并于2022年夏季,在我多次请求下,由本家族里的第七代人孙国恒,建了一个家族微信群。当我讲到在印刷家谱时需要各位族人出一点印刷费用时,很多人都不言声了。好在还有几位族人说愿意支持,这才更加坚定了我把家编修下去的决心。我曾经和几个族人说过,就是谁都不支持,我也一定要把孙氏家谱编修完成。闲言少叙,回归主题。
我们这一支的第一代先祖孙茂,出生在清代嘉庆初年(公元1800~1803年之间),相传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娶妻杨氏,育有真祥、真业二子。依靠祖传下来的几十亩薄地过着以农为本,辛勤劳动年种年吃、略有盈余的中产阶级生活。
自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大英帝国占领印度,在哪里种植鸦片,大肆通过走私向清朝官僚买办倾销。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不断增收税赋,加之各种自然灾害(主要是水旱)频繁,本就地少人多的山东省济南府齐东县,劳动人民辛勤耕种的土地,几乎是连年欠收,特别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暴发以后,大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贫困。于是,四十岁左右且又头脑灵活的孙茂买掉了房屋土地,于1842~1843年间离开故土向北迁徙,定居在热河八沟(今河北省承德平泉市)。经过近十载的辛勤付出,初步过上了小康生活,为儿孙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长期的劳累过度,五十多岁的孙茂夫妻先后在八沟病逝,遗体安葬在热河八沟。
孙茂故去不久,他的长子孙真祥(第二代)经过深思熟虑,并争取家人的同意,约在清咸丰六、七年间(公元1856~1857年),处理掉八沟的家产,继续北上,最后定居在热河道(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设立)赤峰县北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富山沟小村(今隶属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毛山东乡井架子村)。
到此之后,建房置地,购买牛羊。经过七、八个寒暑的励精图治,厚积薄发,再加上天遂人愿,雨顺风调,年年增地,岁岁皆有较好收成。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以后,孙家的日子迅速崛起。而后又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巩固提高,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孙真祥领导的孙家,在来到富山沟小村仅仅十几年的时间里,已成为当地名声显赫的小财主。这让他的后人对孙真祥深表敬佩。这也是笔者要编修家谱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孙真祥日子兴盛之后,把两件事定为家规:一是教育后辈从小好好学习文化礼仪,确保不出纨绔子弟;二是积德行善,扶危济困,不许以强凌弱。这些家规,他的后人基本上都已做到。特别是孙真祥长子孙玉堂(第三代)接管家业之后,做了很多积德行善之事。比如:除夕之夜,孙玉堂亲自和家人去给生活困难的穷苦人送米面,并不让穷人知道是谁给他们雪中送炭。
家里的高墙大院虽然有炮手护卫,但孙玉堂告诉炮手们,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都没开枪杀人的权力,包括对抢劫的土匪。孙家的好日子过了近三十年,尽管多次遭受土匪抢劫,但从没有杀过一人,也没有对人开过一枪。因此,土匪也没有对孙家杀人放火,只是拿了粮食和赶走了牲畜而已。
进入二十世纪初,孙家因屡遭土匪抢劫,日子衰败,但家人们仍在富山沟小村居住,依靠辛苦劳作,艰难度日。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曾经是孙家富裕的发祥地。直到中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孙家第五代长支孙福有带领妻子和成林、成昌两个幼儿,率先从已经破旧的富山沟村孙家大院走出,向北渡过西拉沐沦河,来到巴林右翼旗的要日吐炮手营子以北的榆树林子南侧,依靠给当地的牧主明岚种三七地(牧主提供土地和耕畜,佃户负责耕种,秋后收获的粮食牧主分三成,佃户分七成)维持生活,日子非常贫困。
1928年,孙福有的父亲孙河(孙家第四代长支)已经五十多岁的老两口携四女儿孙福荣和十几岁的幼子孙福增离开了富山沟,去了巴林右翼旗,定居在查干宝拉格小村,不到十个整年,孙河老两口的生命也终止于此。
1933年以后,孙福有发现了流经要日吐的巴彦塔拉河(当地人也称要日吐河),每年冬天都有很多积冰,春季融化后能浇很多土地,被浇灌的土地年年都能抓住春苗,基本上都是岁岁丰收。于是,孙福有搬迁到要日吐河东,给要日吐庙上的喇嘛种地,虽然仍旧贫困,但基本上能够吃饱。
1945年秋,已经五十多岁的孙禹(孙家第四代)也离开了他居住大半辈子故乡热河省乌丹县富山沟小村,搬到巴林右翼旗北部的胡勒斯台营子东北的小东沟,挖地窨子住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在胡勒斯台营子里盖三间土房,搬进新家。至此,孙家人已经全部离开几代人居住的小村富山沟。
建国以后,孙家第四代老人孙海已经年过七旬,于五十年代中期,也带领儿孙们从査干宝拉格小村搬到要日吐河东定居。
1961年3月下旬,因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压缩城市人口,笔者孙继东随母亲和一个弟弟二个妹妹,也加入了要日吐人的队伍。第二年四月,在外工作十几年孙成昌(孙家第六代)也从赤峰市下放到要日吐河东,与全家团聚。
也是1961年,孙家第一个拿到高等院校毕业文凭的第六代文化人孙成晔,也从赤峰市回到要日吐,被公社安排到胡勒斯台创办小学(当时的胡勒斯台是要日吐大队的第五、六生产队),第二年在此安家立户。
1963年,在大板镇居住多年的孙福良(孙家第五代人)一家三口也搬到要日吐河东。
截止到这里,先祖孙茂的后裔(不含外嫁女)共九户全部搬到要日吐大队定居,其中:河东七户,胡勒斯台两户,总人数约60囗。所以说,要日吐(包括胡勒斯台),也是我们孙家共同聚集和多年在此生活的地方。尽管当时各家的都非常贫困,但孙氏家族整体上还是比较团结互助的。每到春节,在除夕之夜零点之后,各家的孩子们都去给供奉的家堂磕头,正月初一,各家丈夫携妻子也都去给家堂上贡磕头。因此可见,孙家孝顺之风由来已久。
这次编修家谱,根据先祖们定的家规,我把孙家的家训总结成四个字,就是“孝、勤、学、善”。这四个字也可拓展成八个字,即:孝顺、勤劳、求学、善良。希望后辈们铭记家训,孝敬长辈、勤劳朴实、教育后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多出对国、对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同时还要积德行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帮助遇危急、有困难的人。我希望我们孙家人(包括孙家姑娘的后裔),有能力,做点大事;有余钱,做点善事;有权力,做点好事;啥都没有的,你也别做坏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孙家的部分年轻人逐渐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很多孙家学子(包括女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毕业后留在城市发展;还有很多女孩子通过打工等嫁往外地,小日子过的都非常好。总体来说,今日的孙家人,家家幸福,人人快乐。
这次编修《孙氏家谱》,准备在给后代起名时编几个字,我已经在《孙氏家族》微信群里提出,希望有文釆的人献出五到十个字,等待十几天结果是没有回音。于是,我把很多年以前,我承先启后,从我爷爷那辈(我爷爷上辈是俩字)开始顺沿(我爷爷叫孙福有)编了十个字:福、成、继、德、广、恩、泽、百、世、祥。
现在已经占到广字了,后面的恩、泽、百、世、祥,已有几位家人表示赞同,其他人均未提反对意见。所以决定从孙家第十代开始启用“恩”字,这次编修家谱也把起名排字定了下来,足够使用一百年。
孙茂之前的历史我们无法考证,期待有文化、有能力的后辈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这次修谱,就是把先祖孙茂之后我们知道的(主要是传说)记载下来,留给孙家后代,传承他们的聪明才干、创业精神、善良品格和高尚情操。不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都要辛勤努力奋发有为。
据我初步了解,截止目前(2023年初),孙氏家族的男士家庭(不包括出嫁女家庭),共有近30户,其中第六代共有7户;第七代约有15户;第八代约6户,总人数约80人。和60年前相比,大约增加了20口人。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计划生育。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放开,我估计,孙家人口未来也会大幅增加。我希望:孙家后人尽管居住分散,也应该相互联系了解和走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相互来往和帮助,至少应该有个微信,逢年过节或偶尔联系一下,知道我们是一祖宗的后代,将要出版的这本《孙氏家谱》就是凭证。
写到这里,前言部分也该收尾了。本次编修家谱,族人们的爱心奉献都将详细记入功德录里,他们的美名善举也会和著书者一样,永载史册,世代流芳!
最后有一点,也需要说明:就是本次编修家谱对不参与者,一律不给记述。
因不参与者众多,所以不做谱系图表,只用文字记载,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