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大瘤足蕨

石家庄周易起名石家庄正定镇各村村名是怎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北齐以后,相继为常山郡、真定县、恒州、恒山郡、中山县、成德军、大都督府、镇州、北都、真定府、中京、真定府路、真定路、正定府和正定县之首廓与治所。

[西关]正定县城随着城池的建立,在此设有守卫,是出入城池的必经关口要道之一。西关由前关、后关组成,因处在西门外,故名西关。

[西门里]正定县城随着城池的建立,在此设有守卫,是出入城池的必经关口要道之一。西门里街由原西门里、井楼坊、庙后三条街于1947年组成,因该街坐落在西门内,故得名西门里。

[西南街]由原马军营、官驿角、驿西街、巷子口四条街于1947 年组成,因该街坐落在城内西南部,定名西南街。

[生民街]由原石牌坊,鼓楼前,鼓楼后,南门里四条街组成。1947 年解放正定县城时,为纪念牺牲于此的解放军团长赵生民同志,将四条自然街合并,取名生民街。

[四合街]1947 年由原南仓东、南仓西、卫前和小红庙四条街道组成,取名四合街。

[南关]正定县城随着城池的建立,在此设有守卫,是出入城池的必经关口要道之一。后发展成上关、下关两个居民区,因处在南门外,故名南关。

[顺城关] 因顺城而建,故名顺城关。花园是顺城关的自然村,清朝时期以种植花卉驰名,俗称花园。

[东关] 随着城池的建立,在此设有守卫是出入城池的必经关口要道之一,因处在东门外故名东关。

[东门里] 正定县城随着城池的建立,在此设有城门,并设有守卫,是出入城池的必经关口要道之一。东门里街原由东门里、汪家角、大寺前、北仓口和梁家角五条街组成,因地处东城门内,1947年解放正定县城后,定名东门里街。

[大众街]1947 年解放正定县城后,由小十字街、观前(元真观)、梁家角、小红庙 (即观音堂)等街合并而成,因是多街组成故取名大众街。

[胜利街]以原焦家角为中心,北到崇因寺,南至观后,是一条南北大街,1947 年正定县城解放后为庆祝胜利,定名胜利街。

[北门里]是随着城池的修建而得名,因坐落在大北门里,故名北门里。

[北关] 正定县城随着城池的建立,在此建有城门并设有守卫,是出入城池的必经关口要道之,因地处北门外,故名北关。

[西北街]由原龙王堂和西后街合并而成因坐落在正定城内的西北部,于1947 年定名为西北街。

[太平街] 据《正定县志》记载,古代设置的掌舆马及马政的官署太仆寺坐落此街。故名太仆寺街。后群众俗称太平街。

[车站街]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 (1900),修筑京汉铁路至正定设置站台,后有人迁来居住,1929年取名车站村,1947 年改为车站街。

[民主街] 民主街是1947 年由原府前街、宣化坊、井楼坊等街组成,取名民主街。

[木厂] 据《正定县志》载:“抽分厂,在城南潭沱河岸,内官监,抽分木植,监官旧驻此,后移人城,厂犹在,每监官巡河仍莅此,今废。地尚名木厂。"

[城杨庄]相传,明代初期,本县有一名姓杨的武官退职后,定居此地,故取名杨家庄,后发展为大、小杨家庄两个自然村,1958 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为使县内村庄不重名,1981年更名城杨庄。

[城李庄] 相传,明弘治年间,从山西迁来一户姓李的在此定居,故取名李家庄,为使县内村庄不重名,1981年更名为城李庄。

[三里屯]原名秦家庄,明代官方屯放军粮,故又名秦家屯,后因距县城三华里,更名三里屯。

[西洋]该村西、南两面地势低洼,易于积水,形成一片汪洋,人们便以自然地理实体给村取名西洋。

[西上泽]相传,明弘治年间,从山西迁来赵、高、曹等三姓在此定居,因地势低洼,一片沼泽,每年春天泽气上升,便以地理实体给村庄取名上泽。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该村居西,故名西上泽。

[东上泽]相传,该村建于明弘治年间,从山西迁来赵、高、曹等三姓在此定居,因地势低洼盐碱,一片沼泽,每年春天泽气上升,便以地理实体给村庄取名上泽。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该村居东,得名东上泽。

[吴家庄] 相传,该村建于明成化年间,始有吴姓来此定居,后发展成为村庄,以姓氏取名吴家庄。

[大临济] 该村紧临滹沱河,曾是过河渡口故得名临济(济即渡河之意)。后发展为两个自然村,称大临济。

[郭家庄]相传,该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始有郭姓从罗家庄迁于此地定居,因均系郭姓,故取名郭家庄。

[东临济] 该村紧临滹沱河,曾是过河渡口故得名临济(济即渡河之意)。该村原名为小临济后发展为两个居住点。1954 年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居东,称东临济。

[西临济] 该村紧临滹沱河,曾是过河渡口故得名临济(济即渡河之意)。该村原名为小临济后发展为两个居住点。1954 年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居西,称西临济。

[太平庄]相传,该村建于明初,始有曹姓从凌透迁居滹沱河北岸,原名曹家庄,清乾隆年间,河水泛滥,冲毁村庄,人们向北迁居现址,居住在高坡上,因饱经水灾危害渴望太平安乐,给村庄更名为太平庄。

[永安]古时候,这里有一水道沟,沟岸土质较好,不易冲毁,杨、马、刘、叶等姓先后到这里定居,起名有岸。后以谐音字“永安”代之。

[北贾村]相传,村北村南原有两条河,村庄居于中间,因两河相夹,故名夹村,后人感字义不妥,以谐音字“贾”字代替,又因位于县城北部,故名北贾村。

[西邢家庄] 相传,从前有邢氏兄弟二人,从山西到此,兄定居县城西北部,弟定居县城东北部,后发展为村,均称邢家庄,因兄居西,故名西邢家庄。

[三角村] 相传,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崔孙、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得名三家村,后住户增多,即按居住地形更名为三角村。

[教场庄]据《正定县志》记载,此地是宋代练兵的校场,内有营盘、演武厅等。传说岳飞曾到此。明朝末年岸下村几户姓张的到此处定居,故名校场庄,后讹为教场庄。

[岸下] 相传,建于明朝初期,始有朱姓先来定居,因北面是一个较高的冈坡地,南面地势较低,村庄坐落在高岸的下边,即称岸下。

[树林]相传,该村原系一片树林,清嘉庆年间,王、李两户从牛家庄迁于此地,以看坟护林为生,后发展成村庄,取名树林。

[五里铺] 古代,在通往京城的大道上设铺因位于县城北五里,故称五里铺。

[东柏棠] 相传,这一带过去原系一片坟地柏树林立成趟,俗称“柏趟”,后人在此定居,于柏林中植海棠、牡丹等花弃而驰名,即取柏棠二字为村名,后发展为两个村庄,本村居东,故名东柏棠。

[西柏棠]相传,这一带过去原系一片坟地柏树林立成趟,俗称“柏趟”,后人在此定居,于柏林中植海棠、牡丹等花卉而驰名,即取柏棠二字为村名,后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本村居西,故名西柏棠。

[斜角头] 据《正定县志》记载,为防滹沱河水患,保护城池,明代在此地修筑河堤,因堤环抱西城、南城两角,名曰斜角大堤。明永乐年间,崔、刘等姓在此定居,发展为村,因坐落堤北头取名斜角头。

[塔元庄]据传,在明朝初期邢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因村庄坐落布局像塔形,故名塔元庄。

[野头]始有赵姓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县迁至村西南旷野定居,故取名野头,清乾隆年间洪水成灾,冲毁村庄,迁于现址,村名仍沿用。

[戴家庄]清乾隆年间,洪水灾害后,大孙村部分户迁此居住,是大孙村的附属村,1947 年划为一个行政村,因住户多数姓戴,故取名戴家庄。

[王古寺] 相传,明初,有王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一古寺前定居,便以姓氏和古寺取名王古寺。

[大孙村]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早年曾为百姓医治疾病,受到人们的崇敬,后世尊称他为“药王”。为了怀念孙思邈大夫,给村庄取名大孙村,沿用至今。并修药王庙一座。

[小孙村]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早年曾为百姓医治疾病,受到人们的崇敬,人们为了怀念他,给村庄取名孙村。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洪水淹没村庄,死者 500余户,余者迁于现址,村庄缩小,因邻大孙村,故称小孙村。

[战村]相传,明代,由于战乱,一些土地荒芜,为解决军需民食,曾在此圈占土地,屯田垦荒,后发展为村庄,以此义取名战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官网

冶金管理杂志官网

丝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