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装修空间

外滩拍摄起名上海历史照片矗立外滩的胜利女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上个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初,上海外滩曾矗立着一座地标性纪念碑,当时被称作“上海第一碑”的欧战纪念碑(胜利女神像)。

图中照片拍摄于1930年代末,可以看到当时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北侧的中国银行大楼仍在建造中。

“胜利女神像”建成于1924年,位于现外滩与延安东路交汇处的黄浦江畔,气象信号塔的东北侧。

延安东路前身是黄浦江支流洋泾浜,它也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线,1915年殖民当局填平洋泾浜修筑成宽阔的马路,并起名为爱多亚路(以纪念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

图中是1920年代初从欧战纪念碑位置向西侧拍摄的爱多亚路,右侧是1916年竣工的“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

1924年2月16日欧战纪念碑揭幕典礼

照片为1924年2月16日欧战纪念碑揭幕典礼。胜利女神铜像面朝西,其建立是为纪念一战期间从上海出发牺牲在欧洲战场的英法美等外国侨民。

1923年纪念碑地坪、碑体、围栏等建筑都已建造完毕,但由于“胜利女神”铜像是从国外定制,直到1924年初铜像运抵上海后才完成最后装配,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在2月16日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碑揭幕典礼。

这位胜利女神左手抚摸着一位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右手正将触摸一位战争中失去孩子的母亲,抚慰战争在他们心灵上留下的深深创伤。 碑身正面碑座上刻着牺牲在战场的外侨名字,碑座背面刻有“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汉字。

这尊雕像没有显示胜利者的荣耀,而是寄托了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祈祷,因此建成后很快被在沪的各国人士所接受。

1924年11月11日“阵亡将士纪念日”(又称“和平纪念日”)中,英军苏格兰士兵在欧战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 因德志帝国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宣布投降,英联邦国家便以此作为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1924年11月11日的“阵亡将士纪念日”,英国在沪人士在欧战纪念碑前进行祭奠活动

1925年11月11日“阵亡将士纪念日”, 英军在欧战纪念碑前的纪念仪式

1927年从外滩南侧向北的航拍照。左下方可见气象信号塔和其东北侧江边矗立的“胜利女神像”。

当时海关大楼尚未封顶,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也刚开始动工建设,其北侧的现中国银行大楼位置还座落着德国总会俱乐部。

1920年代末,在“胜利女神像”前巡逻的装甲汽车,这些装甲汽车是由英美当局在上海本地进行装配制造的。

1930年,从亚细亚大楼上拍摄的欧战纪念碑。远处黄浦江面上停泊着法国等国家的军舰

1930年,从亚细亚大楼上拍摄的欧战纪念碑。远处黄浦江面上停泊着法国等国家的军舰

1930年代初,从爱多亚路(延安东路)东侧路口拍摄的“胜利女神像”,左下角可见路口处指挥交通的警察和双向信号灯。

1931年的“胜利女神像”,围栏旁是正在休息的船工和车夫们

1937年拍摄的欧战纪念碑正面碑座,上面刻着一战期间从上海出发牺牲在欧洲战场的外侨名字

1937年,“胜利女神像”和黄浦江面上的英国军舰

1937年从气象信号塔上拍摄的欧战纪念碑

1937年从气象信号塔上拍摄的“胜利女神像”。抗战的战火即将燃烧到上海。但欧战纪念碑所处的苏州河南岸上海公共租界区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被日军占领,1943年8月正式移交给汪精卫政权。

纪念碑南侧的法租界区也在1943年7月移交给汪精卫政权。至此,从1845年始历经百年的上海租界历史宣告结束。

1943年8月,汪精卫政权上海市长陈公博在日本当局要求下下令拆除黄浦江畔西方国家所有的纪念雕塑,这尊矗立在黄浦江畔的胜利女神至此永远离开了她注视20年的上海滩。

照片中是1945年10月抗战胜利上海光复后,一辆载满投降日军的卡车停靠在纪念碑前,可见胜利女神铜像连同碑身的青铜装饰和文字都已被拆除。

1945年12月,俯拍的欧战纪念碑碑身和底座

1947年11月,英法当局曾向民国政府提出重建纪念碑的方案并得到批准,但由于战争和经济上的溃败,重建计划也只能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是1957年左右拍摄的欧战纪念碑碑座和气象信号塔,纪念碑碑身四周已经设置了围挡,这也许是它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中国食品工业官网

兰台内外期刊

现代装饰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