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仁安泰山岱庙半日行二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上次说到买完票,准备进入正阳门,因有事没写完,非常抱歉。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向南开的有五门,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为见大门。正阳门为出入囗,其他几门封闭。
进入正阳门,首先看到的正殿为配天门,为什么叫配天门呢,这里也传承中国文化,取自“德配天地”之意。“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取自明朝陈风梧巜孔子赞》。
配天门主要用于帝王来岱庙祭祀时,于门前降舆,入门内少憩。并净手。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旧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
配天门东侧是汉柏院,我没进去,直接去了西侧唐槐院,进入延禧门,一眼看到唐槐抱子,因这唐槐而取名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26扶疏郁茂,古称“唐槐抱子”。
在这儿还要说一下,一进院,就能看见盛开的大牡丹,在泰安能见到牡丹花也是比较少见的。
另外这儿的古树繁多,有两颗特别受人关注,一颗是汉柏,叫麒麟望月,
还有一颗汉柏也比较有名的,叫宁折不弯的大男子树,
虽然已经枯死,依然昂首挺立于天地间。
在汉柏院中有五株古柏,相传为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时亲手种植的。以“汉柏连理”、“赤眉斧痕”两柏最著名。到现在已经2100年,可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爱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过了配天门,就到了第三个院落,主殿叫仁安门。取名于“天下归仁”,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1年),距今快千年了。以后历代均有重修。仁安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九脊歇山顶,屋面较陡直。仁安门内设天聋,地哑之神,仁安门有个两次大修,一次在明代的嘉靖年间,一次在清代的康熙,均是火灾和震灾后修复。
仁安殿两侧设置两门,东为名叫青阳门,也叫东华门,西为名叫素景门,也叫西华门。
东侧设东御座,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h的住憩之处,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成为御用之所。也是岱庙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清代院落。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
西侧为雨花道院,原为道士斋宿之所,院内有藏经堂、鲁班殿等建筑。2007年院内辟为岱庙石刻园。院内有五岳独尊石刻。
过了仁安门,就到了岱庙的主殿--天贶殿.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970平米。供奉“东岳泰山之神”,道教所信奉“百鬼之神”,由于《封神演义》小说的流传,民间传说此神为黄飞虎。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天贶殿内东北西三面墙上绘有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高3米多,长有62米,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现在有人员正在对其屋面进行修复。
过了天贶殿,就是寝宫,正在修复,没有参观,但是东侧有著名的铜亭,西侧有一座残铁塔。
这件文物也有许多文化和故事流传。
看完这些,我马上登上墙去观山,正面看泰山,也去看看角楼。值得一看,
看完了,由北门而出,此门叫厚载门,取自厚德载物之意。
其本上岱庙之行结束,从八点多开始,历经两个多小时,十一点结束,感觉还是不虚此行,对泰山封禅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建议观泰山前一定来岱庙看看,有参天的古柏,古槐树。还有众多的文人碑刻和历史文物,也是学习文化的一种方式。传承中国文化。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中国人民的智慧。
时间匆匆而过,泰山、岱庙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值得记念。写下此记,水平有限,多指正。谢谢您的支持和关注[祈祷][祈祷][祈祷]!
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时间,还是好好的走走。看看。留下更多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