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液压元件

水命人给海鲜店起名关于青岛锅贴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天气愈发寒冷,到了中午饭点儿的时候,总想吃口儿鲜香的青岛锅贴。

在近些日子里,我去老沧口吃过沧口锅贴,去沈阳路吃过劈柴院锅贴,还去过浮山后、水清沟等处,就是为了中午那顿让我牵挂的锅贴。

近三十年前,青岛评选了首届“青岛十大小吃”,青岛锅贴便名列其中。看来真有必要聊聊我记忆中的青岛锅贴的那些事儿。

昔日仅是小吃,如今上了大席小时候家里是不做锅贴的,能吃到饺子就不错了,有多少家长能给家族成员做锅贴呢?印象中我首次吃到锅贴,还是四十年前的劈柴院。临近春节前,我和一些同学去中山路一带买过年衣物,中午总是到劈柴院去吃午饭,在院里的一家小店头一次吃到了锅贴,当时还挺诧异的:饺子咋还有这种吃法呢?

后来吃锅贴的次数愈发多起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沧口锅贴俨然成了青岛锅贴的代表,去沧口时一定会去那处邻近沧口火车站的锅贴铺用餐。再后来,沧口锅贴在鞍山路上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锅贴店,这里临近鞍山路小学,离我当时的居住也不太远,于是多次去这里就餐。

以后我更吃了无数家酒店的无数次锅贴,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从前些年开始,一些中高档酒店也发现青岛食客喜欢吃锅贴,于是在主食里便加入了这道小吃,客人在聚会点餐时,需要先把锅贴点上,因为厨师制作锅贴需要现包现煎,自然要花费些时间。

自己喜食锅贴,口味传给孩子不过大酒店的锅贴自然制作精美,不过那仅是酒足菜饱后的点缀,有时往往并不在意它有多么好吃,真要真材实料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所有的味蕾,已经全部消化在餐桌上的菜品里了。要能够品味出青岛锅贴的精妙处,还得空着肚子去专门的锅贴店,那才能不折不扣地吃锅贴。

在我前半生的记忆里,青岛的两家锅贴店对我有特别的意义。一家是当年位于德县路上的锅贴铺,一家是位于上清路上的锅贴铺。且听我说说当年的往事。

德县路上的那家锅贴铺就在中山路三角地的东侧,靠近如今的青岛第七中学。1990年年初,我到第七中学去参加研究生考试,总计两个整天,中午时分便到这家锅贴铺就餐。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我是连吃了两天青岛锅贴后,才在考试中名列前茅的。

上清路上的那家锅贴铺叫劈柴院锅贴,就在上清路和标山路路口位置,对面就是在青岛曾经显赫一时的榉林园大酒店。店铺很小,但是口味正宗。那时孩子在太平路小学,我开车每天接送她上下学时,一般要经过这里。有几次孩子中午便要放学回家,我曾带着她和同学到这里吃锅贴,孩子喜欢吃,这让我倍感欣慰。

饺子是水生的,锅贴是火炼的锅贴和饺子本是一母所生,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饺子是水命,她的灵魂只能在滚烫的开水里绽放;锅贴则属火命,需要油和火的煎熬,才能成就他矫健的身姿,以及浸润在他灵秀的内心里的鲜和香。

据说锅贴就由饺子演化来的。这又得提到那位令人生厌的慈禧太后。传说总是吃饺子的她觉得要变变花样了,投其所好的奴才们自然心领神会,于是将饺子投入煎锅,成就了锅贴这道美味。

现如今,一口铁锅成了锅贴的命脉。猛火急攻其表,油气蒸发其里,在滋滋的音乐声里,面粉的麦香与馅料的鲜香融化为一体,所谓水火既济,达到的境界则是食物的涅槃与重生。

我总认为,精到的美食是与文学艺术息息相通的。王国维曾经说,诗歌以境界为上,美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如今制作青岛锅贴的饭店餐馆多如过江之鲫,但是能够自成境界而过江成龙的青岛锅贴又有多少呢?

吃劈柴院锅贴,想起那位慈祥老太以前吃的锅贴店,近些年大多因拆迁等原因销声匿迹了,吃过一些新生的锅贴店,也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近些年吃的最多的,当属沈阳路上的劈柴院锅贴。一是觉得这里的口味是正宗的青岛味儿,二是锅贴里的海鲜馅料制作精到,堪称中国海派锅贴的代表。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在中山路劈柴院的锅贴出名后,青岛的大街小巷出现过不少打着劈柴院锅贴旗号的锅贴店,但是我知道,好多都是冒名的,真正劈柴院锅贴的传承者并不很多,沈阳路上的这家便是其中之一。

去这里吃锅贴既久,便与劈柴院锅贴的主人朱建萍成了朋友,开聊后才知道,她还和我的同事——一位著名的青岛女诗人既是中学同学还是“闺蜜”。朱建萍还自嘲地告诉我,年轻时她也有个诗人梦,没想到最终将诗写进了锅贴里。我说,诗人之诗在于滋润青岛人的精神,你写的锅贴之诗,则滋养青岛人的口胃,都是在给青岛人创造生活的新境界。

朱建萍还告诉我,当年在劈柴院里锅贴铺里当家的母亲李慧智老人,已经于前几年去世了。去世前老人还叮嘱她,一定将家传的青岛锅贴烹饪技术传承下去。

当年的劈柴院锅贴掌门人李慧智老人

一味料不能少,每盆馅儿不马虎李慧智老人一生育有四个漂亮的姑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里,那可真是令街坊邻居羡慕的家庭。朱建萍在家里排行老四,当年还在上学时,便天天吃住在母亲的锅贴铺里,真可谓劈柴院里养大的姑娘。朱建萍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价格,那时五块钱一斤锅贴,一斤锅贴称五十个。他还记得,曾有不少人能够一个吃一斤。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长大成人的朱建萍开始另立门户,于是在市北区沈阳路上租了齐鲁机电公司的房子,开起了一家名叫“齐鲁机电”的锅贴铺。中山路上的劈柴院后来改造了,原来母亲的锅贴铺没有了,朱建萍于是把沈阳路的锅贴铺更名为“劈柴院锅贴铺”,并到工商局注册了商标。

如今沈阳路上的劈柴院锅贴店内。

自从打出劈柴院锅贴铺的招牌后,慕名而来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朱建萍的母亲将自己最珍贵的调馅儿秘方传授给朱建萍,这一干就是接近三十个春秋。朱建萍很清楚,母亲的秘诀就是每一盆馅儿都不能马虎,每一味调料都不能缺少。如今店里的生意天天火爆,但是调馅儿这道最主要的工艺,都是朱建萍亲自上阵。

朱建萍的儿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在母亲反复劝说下,终于同意“子承母业”,如今也在香港路上开了一家劈柴院锅贴店。另外,朱建萍还在麦岛附近开了一家分号。这三家店当然属于正宗的劈柴院锅贴。

如今沈阳路上劈柴院锅贴内的食客。

青岛锅贴出位,全靠青岛海鲜锅贴不是青岛专利,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锅贴。近些年我屡次去南京,当地的清真李记锅贴远近闻名,也颇有自己的特色。我一直在想,青岛锅贴的特色究竟在哪里?答案其实很简单,在于青岛独特的海鲜。

我向来认为,不管是饺子、锅贴,还是馄饨、炉包等面食小吃,三鲜馅儿的最正宗也最靠谱儿,当然也最好吃。而在青岛人目里的所谓“三鲜”,就是猪肉、韭菜、虾仁(海米)。如果跳出三鲜馅儿,能够创新制作出更多风味,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

青岛人靠海吃海,几乎所有菜品的创新里,都离不开海鲜的元素。在鲁菜中,每每把青岛菜独列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与青岛海鲜有绝大关系。青岛锅贴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味道与境界,也全在于青岛海鲜。

在青岛的锅贴里,我看到了好多海鲜元素,比如虾仁锅贴、八带锅贴、黄花鱼锅贴、扇贝锅贴、虾虎锅贴、海参锅贴等等。因为有海鲜元素的参与,青岛锅贴在全国的各种锅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我总认为,美食风气的推波助澜离不开商业化动作,但是商业化动作往往掩盖了美食的本来面目。在金钱和利益面前,美食往往成为它们手里的小姑娘而任人揉搓。比如,锅贴馅里加海参、加鲍鱼,我总觉得莫名其妙。海参鲍鱼属于高档食材,或许加在里面,重要的目的不是提鲜,而是提高身价吧。

企业改革与管理投稿

财经界杂志社

集成电路应用杂志社

科技经济市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