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新房装修工作室网红设计师青山周平这里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点击:[1]人次
自从2015年参加完上海卫视的《梦想改造家》,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就成了“网红设计师”。微博上,39万人关注了他,评论从之前的十几条变成了几百条、几千条。“中文很好的日本人”“颜值高”“体贴”“细心”,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7月26日,杭州高温。青山周平受邀参加一个品牌活动。作为压轴嘉宾,他被安排在最后发言。他穿一件全黑棉T恤,灰色牛仔裤,黑色马丁靴,全身上下没有任何饰品和品牌logo,标准的简约风。
很多品牌活动向他发出邀请,他以建筑师的身份出场,做的事却与建筑没有太大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他无法判断哪些该去,哪些不该去,只好请教其他人的意见。不过现在,他逐渐理解并接受。“商业活动和媒体曝光不过是一种经济和时间的交换”,他说。
活动结束后,一群人围着他合影。他面带微笑,耐心地配合人们摆出不同姿势,最后鞠躬感谢。
他现在逐渐悟出一个道理——被人知道的越多,机会就越有可能降临。
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建筑师不仅仅是建房子,建房子只是表达我的媒体和手段,最后还是希望传播一些观念和思想。”
一
1980年,青山周平出生在日本广岛一个普通家庭。
他的父亲是个“不太成功的建筑师”。因为没有公司,父亲在家工作,画图的工具、设计图纸,建筑学书籍,青山从小就能接触。
有一次,他在父亲书桌上看见一张建筑照片,瞬间被吸引住。深秋的阳光洒在原野上,映射出金色的暖光,一棵苍劲的乔木向天空伸展枝丫,树旁是一栋玻璃房子,白色线条简单切出功能分区,轻盈地融合在环境中。青山周平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每天都站在窗前看风景。
这张照片构成了青山周平对建筑的最初印象,也奠定了他今后的设计方向——重要的不是设计一个漂亮的房子,而是设计房子与人的关系。
在青山周平曾经最满意的天津塘沽小学设计方案中,他采用了和一般校园“封闭”“规则”“易于管理”不一样的思路,设计了椭圆型窗户、空中走廊、倾斜式阶梯。
“我们想让孩子们玩出不一样的感觉,体验到不规则空间的自由。”塘沽小学设计方案的原点,是青山周平童年的“秘密基地”——从家出发去学校的一段小路。
“日本的房子,一般周围会有一米多高的围墙,房子和房子之间都有缝隙。虽然有大道可走,不过我小时候总是更愿意探索这些房子之间的缝隙。”走路上学只需要十几分钟,但是他至今都记得这段并不长的行程。
2005年夏天,刚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的青山周平,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中国。刚开始,他只是SAKO 建筑设计工社的一名普通设计师。但他的项目总是有种种原因无法落地,他经过了一段漫长的焦虑期。
2014年,青山周平和妻子藤井洋子一起创办B.L.U.E 建筑事务所。B.L.U.E 呼应青山周平名字中的“青”,同时也是北京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英文缩写。在他看来,探索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是一件有趣的事。
在《梦想改造家》节目里,青山周平改造了“胖大婶儿的家”和”L 型的过道之家”,通过屋顶天窗、长走廊的设计,把狭小、陈旧的房子和胡同环境融为一体。
两期节目之后,青山周平突然就“红”了,越来越多人找他做设计。过去3年,他设计改造了独立家具品牌失物招领北京国子监店,原麦山丘面包店位于北京四大商业中心的四家店,有术民宿白塔寺店等。
最近,受万科邀请,青山周平改造了苏州有熊公寓,这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叔祖的老宅。青山周平打破传统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格局,只给私密空间留了1400平方米,其余1800平方米被做成开放式共享空间,包括公共的厨房、书房、画廊、酒吧、健身房等。青山周平说,他希望客人们能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产生新的交流。
苏州“有熊公寓”
有熊公寓很快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无数粉丝趋之若鹜去参观,每晚1000多元的公寓,需要提前好几天才能预定得到。
不过也有人发出批评的声音。“你可以在别的地方新建一座庭院,讨论公共和私密的问题,对于这样的老宅来说,承载的精神内涵是最重要的,那种移步换景的精妙、那种文人意趣等等,这些在中国已经极少保留了,为何还要破坏?”有熊公寓完工后,有网友在知乎上如此评价。
二
从2008年开始,青山周平在北京胡同租住了近10年。他从没有想过要买房。
“如果买了房子,我的生活方式,生活地点,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很多东西不能再改了。”青山很久以前看过一本书,书里说在物理学上安定就是没有力量的一个状态。
青山周平不相信彩虹有七种颜色,“颜色是没有边界的,人们认为彩虹有7个颜色,是因为别人都这么说,我们的脑子里就有了固定的文化习惯、思维框架,但这是值得怀疑的。”
作为设计师,他认为同样值得怀疑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装在固定的水泥盒子里,不去享受阳光、交流、协作,被划分好的空间格局所限制。
卧室、客厅、厨房、书房……像标号一样,按功能各取一个名字,界限清晰,空间封闭,青山周平认为,这种工业革命后,由于噪音和污染而产生的私密住宅格局,是时代环境的产物,是反人性的。
青山周平现在每年回日本三四次。日本新建的实体空间,尤其是大型建筑,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将注意力从新房建造,转移到老房改造。比如无印良品和日本都市机构UR合作,将二战后的一批廉租房改造成了适合年轻人生活的共享空间。
同样的变化也可能在中国发生。青山周平刚来北京时,鸟巢、CCTV新大楼、国家大剧院等,很多大型建筑正在修建。他当时接到的项目都是100多平方米,但现在,大部分客户都是小户型,三四十平方米,深圳甚至已经有了6平方米的商品房。
这背后的原因是高歌猛进的房价。在他住的南锣鼓巷,价格最高达到50万一平方米,这里让他想起日本泡沫破灭的前夜。20世纪90年代,东京周边的公寓价格每平方米是人均年薪的10倍,而市中心则高达将近20倍。
在这位日本设计师看来,和当时的日本一样,中国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小是必然趋势。作为建筑设计师,他能够解决的,只能是在有限的建筑空间里,无限地扩大人们的生活领域。
青山周平改造过的最小的房子,只有4平方米。
房子是位于北京二环内的学区房,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的愿望,是能够满足两个人洗澡、上厕所、睡觉、喝茶、吃饭、看书的所有生活需求。
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 4平小户
青山周平想起以前在国子监看过的一个展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小房间,不足3平方米,房间里只有两块木板。考试时间是3天,考生除了上厕所,吃饭、睡觉、回答试卷,都在这里完成。他发现在房间的左右墙壁上,分别有一高一低两个凹槽。当木板放在不同高度的槽里时,就组成一张桌子和椅子;当木板放在同一个高度上,就可以当成床。
“材料和设计都特别简单,但实现的功能效果却非常好。”借用这个原理,他给4平方米的房子设计了四个不同的木板高度,可以两个人吃饭,可以一个人看书学习,也可以变成一张床。年轻夫妇的愿望被满足了。
三
青山周平的家,位于北京南锣鼓巷。这里还存有较完整的胡同和院子,也是北京最早的创意市集所在地,年轻人们把临街的房子、院子改成敞亮的商铺,出售各种创意产品。
刚搬进胡同时,第一次看见男人们光着膀子在街道上走,他感到很惊奇——“为什么这些人可以不穿衣服呢?”不过现在,他完全理解了这样的行为方式。因为这些巷子里的原住民,把家门口的胡同当成的家的延伸,而不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如果当他们觉得距离超过了心理上家的范围,他一定会穿上衣服。
青山周平租的房子仅40平方米,厨房、卫生间都很小,卧室和客厅连在一起。邻居家的孩子们常来客厅看电视、逗猫、聊天。出门走几步,就能买到新鲜蔬果的蔬菜摊,被他视为厨房的延伸。每天都去的咖啡厅、小餐馆,则是他的第二个工作室和餐厅。
胡同里的青山周平
他形容胡同里的生活,是“典型的过去的生活方式”。
路边放置着长凳和旧沙发,整个街道被当作自家的客厅一样自由使用着。邻居们一起乘凉、做饭、下棋、观花赏鸟。
青山周平想要把这种过去的生活方式,复制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空间里。
2015年,他参加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发起的“CHINA HOUSE VISION 2025”活动,提出了“400盒子的城市社区”的概念。
在这个概念中,私人空间由一个个“盒子”组成。“盒子”很小,里面只有床和桌子,但具有私密性。卫生间、衣柜、书架这些功能区域也被做成一个个“盒子”,摆放在私密空间外的公共空间里,“盒子”下面有轮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位置。
400盒子的城市社区
400个这样的居住单位,组成一个城市社区。需要的时候,“盒子”挪腾一下地方可以空出一条跑道来举行马拉松比赛,也可以空出一块区域举行音乐会、摄影展等艺术活动。
青山周平告诉记者,不出意外的话,这个项目明年将在福建泉州落地。具体位置是新门街原蔬菜公司的一层到三层。按照他的设计,公司的一楼盒子,将做成咖啡馆、书房、文创空间、健身房等,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而二楼和三楼的盒子,则是具备私密性的个人空间。人们可以通过线上APP租住在这盒子里,租期可以是几天、几个月、几年。
就像70年代,大杂院生活着天南海北的人,他们带着不同的习俗,夹杂着不同的口音,想要快速地融入到集体的生活里。院子里总会看到十几个小伙伴都围着一个讲故事的老爷爷,公共的澡堂里满是赤裸裸而陌生的身体。
“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曾经一起吃过饭的人,看起来更加亲密。”青山周平说。
在这位日本设计师的设想中,未来中国,更多人会选择回归这样的群体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