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广场砖

海宁农场新房装修公司海宁这名董事长肩挑村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点击:[1]人次

2018-12-24 14:47 |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褚晶君 通讯员 卜晓莲

改革开放40年,风云涌动,无数企业家在时代的潮涌中脱颖而出,紧握改革开放的脉搏,闯出一片天地。

有一位企业家,他用创新和努力带领一家负债累累的小型制革厂乘风破浪,成为如今位列中国轻工业皮革行业十强企业。他也甘当孺子牛,反哺家乡,把名不经传的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他是朱张金。现如今,他不仅是浙江卡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而且兼任着斜桥镇华丰村的党委书记。

乘改革开放东风

小制革厂“飞升”上市企业

1978年,改革开放“响彻”中华大地。顺着东风,全国乡镇企业迎来了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

而朱张金本人对此也深有体会。“1980年初中毕业,我就做起小生意,希望改变命运,出人头地。”朱张金说,上世纪80年代,他做过很多生意,贩卖领带、袜子,搞电器维修,办针织厂……靠着不停摸索,也凭着自己的智慧和一股韧劲,朱张金的付出有了回报——20岁出头的他,已经骑上了摩托车,家里盖起了3层楼房,积蓄了2.5万元,成了村里家喻户晓的万元大户。

1987年,朱张金拿着这2.5万元,并借款近20万元,由村集体出面“盘”下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型制革企业,办起了债权、债务全由自己承担的“戴帽子”企业——华丰制革厂。当时,海宁已经有17家制革厂,主要从事羊皮革制造,“在这些制革厂里,我们是最小的一家。”

在此之前,华丰村还没有工业,“豆腐”小作坊林立,而华丰制革厂作为一家村企,带动着这个经济薄弱村慢慢地富了起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丰制革厂的业务已经涉及下游软体家具和沙发皮垫产业。后来,卡森集团成立,制革厂转制为股份制公司,村集体由此退出。

1995年,在朱张金的带领下,公司在莫斯科建起了“海宁楼”;1996年,公司每天的利润就有20多万元,员工达到上千人,最多有2600多名;1998年,朱张金“转战”牛皮市场,同时开始做成品沙发……多元化经营的大门也慢慢打开。

如今,由他打造的上市企业卡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已成为在海内外拥有80多家控股、参股子公司的“百亿集团”。

当前,卡森集团正在柬埔寨洪森港斯登豪码头地区建设卡森经济特区,今年该特区进入全面落地阶段。“我们计划引进工业项目,还将建设火力发电厂等,旨在将其打造一个‘小深圳’。”朱张金介绍道。

反哺家乡携村民共致富

村集体经济目标1亿元

在斜桥,华丰和卡森始终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符号”。因为,朱张金既是卡森集团的董事长,又是华丰村的党委书记。

华丰村是个有着1000多户人家、4000多人口的大村。过去,村民耕作方式传统,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在朱张金创办华丰制革厂时,整个村子的集体可支配收入只有15万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30年间,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朱张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

2008年4月,在华丰村的换届选举中,朱张金被选为村党委书记。“我是专职书记,不拿薪。”这是他当初竞选上说过的话。

别看朱张金很忙,总是东奔西跑,但对华丰村的村务很上心。“朱书记只要在海宁,每天晚上都会到村里来开会,到村民家走访。”华丰村村委会主任殷国华告诉记者。

“白天是董事长,晚上是村书记。”朱张金开玩笑地说。在朱张金的心里,既然当了村书记,就要做好,真正为村民谋福利。朱张金说,白天,村民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干农活的干农活,“选择晚上到组里开会,村民参会率大多超过90%,效果最好。”

也正是从那时起,朱张金发挥自身优势,带领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华丰村也已变成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的经济强村。

去年,凭着村民们的信任,朱张金再次当选华丰村的党委书记。新一届,朱张金有了新规划和新承诺,那就是继续壮大华丰村的村集体经济,在3年后提前完成6000万元的目标,第四年达到1亿元,争取成为浙北村级经济总量“第一村”。

建新农村对标城市标准

村民提前享品质生活

“浙江农村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全国农村的明天。”朱张金曾自信道。而华丰村在他的带领下,也印证着这句话。

在朱张金心里,他一直希望把自己家乡建设成为一个高标准的新农村社区。早在2006年,他就牵头成立了华丰村互助合作会。并由华丰村互助合作会委托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破天荒地为村庄编制总体规划,规划、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也帮忙会审,2008年被批准立项。

彼时,嘉兴市的新农村建设被纳入“两新”(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建设体系。适逢好时机,朱张金也马上行动起来。但是,如何让一辈子守着土地的村民接受“两新”?朱张金与村干部们到各组走访并听取群众意见。最终,村里出台“规定”,流转土地按一亩每年700元补贴给村民,去年调整为一亩每年960元。

如今的华丰村,一栋栋小楼房整齐划一,门前庭院干净美丽,道路平坦宽敞。农村旧貌换新颜,更鼓舞人心的是,改变的不仅仅是外观,还有村民们的思想观念。

这得益于朱张金和村干部们抓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快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乡风文明的建设。

2012年,华丰村党委建立党员之家,同期建起全国首个村级“好人好事银行”。村民家庭在“好人好事银行”开户率百分百,记载的好人好事近2万件,在全村营造了一股爱心热潮。华丰村还建成了海宁首家与市图书馆联网的村级图书馆,开辟了海宁首个供新村点群众休闲耕种的开心农场“蔬香园”……

2015年,华丰村在村民住宅小区中心位置建起了全国农村首家“互联网+智慧养老”一体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村老人居家养老、智慧养老、低成本运行、志愿者服务、老年人满意的养老新模式。同年,华丰村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

“这里经历的是一场极富创新精神的乡村复兴实验。”朱张金说。

中文信息投稿

文理导航杂志

化纤与纺织技术

黑龙江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