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镇节度使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利呢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2]人次
唐朝的藩镇节度使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利呢?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从唐朝中期开始,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并在安史之乱爆发,最终形成晚唐藩镇势力扩大,地方割裂的情况。唐朝藩镇节度使是如何形成的?唐玄宗为何要给节度使那么大的权力呢?
光是拥有一支私人武装,节度使还不足以为患。事实上,在唐玄宗以前,朝廷对节度使的权力还保持着有效约束,防止节度使坐大为患。直到唐玄宗继位后,给予了节度使两个关键性的权力,一是财政权,二是行政权。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节度使无法有效解决后勤保障,影响了调动和指挥军队,降低了军队战斗力。鉴于此,唐玄宗把边境防区的财政权交给节度使,节度使可以通过收取盐税盐税,或者贩卖食盐,来获取收入,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同时,为了减少行政官员对军事行动的干扰,从唐玄宗时期开始,改变“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变成节度使“一人兼领之”。以安禄山为例,他在担任范阳节度使时,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军政大权一把抓。拥有军权、财政权、行政权这3把利器的节度使,在其辖区形成了一个“风雨不进”的独立王国。皇帝也鞭长莫及。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安禄山。唐玄宗天宝时期,全国边境地区共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安禄山一人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到达顶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之所以要赐予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实在是形势所逼之下的无奈之举。假如唐朝没有面临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外族的威胁,假如边境地区都歌舞升平、一派和睦景象,那就根本不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常备军队,也就不会设置节度使了。